侯君辉
和龙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2019年冬季,新冠肺炎爆发,这种病毒带来高度传染性,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使全国下面都陷入紧张,甚至是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处于快速发育期,其身心尚不成熟,他们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应激反应。介于此,我们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学心理援助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实时掌握学生实际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干预和疏导,传授正确的应对疫情方法,还要强化心理防护教育,促进学生构建自身心理防“疫“线,帮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平稳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体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及时的反应,这些现实的压力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身心反应。
1.身心的"应激"反应
疫情期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有许多反应,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生理学上,学生会产生头晕,食欲不振,身心疲乏等诸多身体不适症状,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表现为现实活动大大减少,生活不规律、冲动行为、反复洗手、反复体温检测等表现。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更敏感,会有过度警觉、焦虑、忧虑、恐惧、无助等情绪反应,严重者甚至会表现出情绪失控。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人们通常会做出“应激”反应。严重或持续的应激反应会消耗个体太多的能量,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导致心理危机。
2.学习适应问题
疫情期间,学生需要在家学习,个别中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加之缺乏教师及时的指导和监督,会产生许多学习问题,主要有: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持续保持学习动机,不懂得学习管理和计划,学习节奏混乱,缺乏正确的在线学习方法,学习效果难以衡量,也容易受到网络、手机的不良影响等。在疫情结束复学后,部分学生将出现难以适应的状况。不少学生由于居家期间作息不规律,返校后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和缓冲时间。另外,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在家学习效率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因赶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焦虑;有的学生开学后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萎靡不振、焦躁失眠等症状,难以保证学习效果。此外,六年级和初三毕业班学生复学后面临升学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学习焦虑等问题。
3.人际交流问题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与父母相处时间较长,极易发生亲子冲突。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者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和负面情绪,导致亲子矛盾激化。另外,在此期间,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较窄,缺乏同伴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动机下降,学生返校后短期内可能出现人际交往问题,进校后可能不知道如何协调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不能融入班级集体气氛;有些学生由于过分担心病毒的传播,可能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造成疏远。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学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
1.开展教师线上培训,提升心理维护技能
学校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网络会议,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以此提升教师的疫情心理防护及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能够科学、专业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与此同时,通过召开班主任网络会议,开展"预防疫情传播,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为班主任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使班主任不仅学会了自我心理调节,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微信群、班群、电话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给予学生积极引导
教育部应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准确掌握学生在疫情及复学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分门别类、分主题的宣传引导工作。学校及时制定《疫情防控心理服务工作方案》,积极组建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为组员的“疫情防控心理维护小组”,同时搭建“学校-班级-学生”三级心理维护干预网络机制,在学生住校期间,可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智慧云、校网、班级微信群、腾迅群等,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理念、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理性对待疫情,及时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应在复学后,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复学心理调适手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做好复学的心理准备。
3.密切家校联系,实时掌握学生实际状况
按照学校的疫情防控心理服务工作方案,班主任们充分利电话、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长进行适时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实际状况,积极地做好排查和统计工作,并实行"每日报告,异常情况一事一报"的模式,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信息。班主任或是家长若发现学生存在高风险的心理问题隐患,应及时与心理教师联系,主动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指导家长合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学生居家自学,并监督其做眼保健操,进行适当室内锻炼,以此维护身心的良好状态。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好心理援助工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应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可牵头组建专家组,对疫情和复学期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指导工作。从地区和城市的角度看,建议由各地教育局牵头,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统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就学校而言,疫情期间可由专人负责,统一协调,中小学校要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方案”,开通《防疫心理支持QQ群》,开设《心理教师QQ》网上兼职心理服务系统。并在开学后,学校可通过班会、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多元方式来全方面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实况,并有的放矢地做心理辅导。以此为学生提供疫情防控心理干预、疏导等必要的社会服务资源。
总之,在疫情居家隔家期间,不少中小学生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此时,迫切要求构建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此,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学心理援助体系建设作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罗嘉仪,李华华,麦宝欣.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复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2)
[2]马彦芳."疫"路同行,守护心灵——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时代人物,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