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泳仪
广东省佛山市龙江坦田小学
【摘要】 为了给孩子提供浸润式阅读环境,利用环境感染孩子,借助读书把人的品德气质培养起来,形成文化性的人格,本文从解锁“单元导读”,让“语文要素”软着陆;重拾传统的读书文化:“慢读书”;多方相互携手,创新互动阅读环境三个方面展开探索,让孩子们在浸润的环境中阅读、成长,为他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 浸润式 阅读环境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围绕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合单元。我们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这条贯穿教材的主线,充分挖掘单元阅读素材中潜藏的资源,将其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沉浸在经典名著的阅读环境中,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解锁“单元导读”,让“语文要素”软着陆
以五年级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中形成的经验来体会。而此前学生掌握了哪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呢?梳理后不难发现,包括: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场景中蕴含的感情;3.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4.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看看每篇课文课后的思考题以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四个小孩子的话语,便提炼出本单元两篇精读课、两篇略读课所蕴藏的“语文要素”的任务。
精读课文《古诗三首》课后选做题要求“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祖父的园子》描写园子中花草树木、昆虫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情感。这两篇课文与前面所学的方法产生内在勾连,有“温故知新”的味道。
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中作者对比了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就要把自己想象成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看“月”才有所感了;《梅花魂》亦是以“梅”这个事物为线索,读外祖父谈梅花精神的句子,与《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一样直抒胸臆,带领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能更好地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你明确了单元中每篇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后,就会随心所欲地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裁剪”,紧扣重点设计教学环节,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比如《古诗三首》中课后选做题“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你要让学生抓住古诗中关键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设身处地地想开去,以“我手写我心”的方法达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目的。
每个单元如此解读,层层推进间呈螺旋式上升,以此打造潜移默化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不得到提高呢?
二、重拾传统的读书文化:“慢读书”
三年前,学校邀请了一位已经退休的市级教研员到我校“把脉”课堂。他评我课时,有一言令我至今难忘。他说:“你的课比其他同年级的老师好,懂得‘慢’……”这位老先生所说的“慢”读书,就像国外某些地区提倡的“慢生活”那样,静下心来或默读静想,或摘抄积累,或熟读成颂。
细想老教研员的话,不无道理。顾炎武先生曾以自己为例说,他从十一岁开始抄读《资治通鉴》,经历了三年的熟读和抄写后,他有了三本九百万字的《资治通鉴》,直到七八十岁时在报刊上看到于他有用的文章还是抄下来保存、备忘。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于是,我让家委会统一购买摘抄本,每天午读时间,学生边默读边摘录。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学生不重视,个别老师更认为“搬文字”是“无用功”。为打消纯粹的“搬文字”,我特别留意小写本,一旦发现哪个同学能运用积累的语句写作,或者摘抄本上哪个同学摘录的词句段与众不同,便及时张贴墙上,或在阅读分享会上让其放声朗读。时间一长,只要午读钟声一响,学生便自觉地翻书执笔。我也忙里偷闲,捧起封尘已久的一本书,与生共游书海。
等我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做完作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捧着一本书在座位上阅读的时候,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恍惚间想起流沙河先生在答《南都周刊》记者问而谈自己读书体会时说:“借助读书把人的品德气质培养起来,形成文化性的人格……真假、美丑、善恶,都有了文化上的取舍。”我更相信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是有质的改变的。
三、多方相互携手,创新互动阅读环境
统编教材的总体特点是“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即精读课文“学”阅读方法,略读课文“用”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把各种阅读策略都“糅”在一起达到“恰当运用”。教材上的改变,疑问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阅读环境远远满足不了现今的阅读状态。于是,我通过每周亲子阅读推荐、微信群亲子阅读展示、各级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形成多元化的互动式阅读化体验。
每个学期,“读书吧”都推荐三至四本经典名著。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效,单单一堂推荐阅读课或者分享课,单纯去写一份读书报是不够的,这些都只是“无声”阅读,而语文学科的特点,更体现在“有声”朗读中。所以,每月安排学生阅读“读书吧”中的一本书。每周六日,按照自己的阅读进度,录制3-4分钟的“读书分享”视频发到学习群,视频内容由“自我介绍 美文推荐 读书收获 小小朗读者”四个板块,其中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到了下周的阅读课,随意抽取5个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家长、孩子都很喜欢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交流。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顺德区教研室推出了“小小朗读者”的专栏,我辅导的一个女同学的撰稿变成了声音传递到家乡的每个角落,她爸爸妈妈非常高兴。本学期,为提升我区读书氛围,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教育铁军,区教育局特在“顺德教育”微信号增设“读书”专栏,向我区师生广泛征集读书感悟、书籍介绍等文稿,每周周五刊发。这样双轨地为我区师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在浸润的环境中阅读、成长,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教学设计及与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凌云 张元.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浸润式”教学模式建构为例.中国知网.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