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要素是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必须紧扣的核心点,教师要明确语文要素,逐步落实要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从“解读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目标”、“依托语文要素,谋划教学板块”、“聚焦语文要素,实施教学活动”三个角度展开探索,浅谈自己的看法及做法。
【关键词】语文要素 高效 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明确呈现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师需要把语文要素融入到文本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进而让掌握某一样语文要素。一线教师又该如何把握、落实语文要素呢?
一、兼顾“露”与“藏”:解读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单元篇章页中的语文要素,是教师解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依据。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要依托这一“露”一“藏”两类语文要素,让教学目标的设定更精准,更具体。
1.“露”:落实明确的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语文要素编排,不同的课文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训练任务或训练层次。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有整体意识,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分步落实,逐步深化。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在解读文本时,笔者梳理了课文点面结合的几各部分:①五壮士痛击敌人时,作者详细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无比痛恨。②五壮士跳下悬崖前,具体写了班长马宝玉的举动,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基于以上认识,经过反复推敲,笔者确立了“细读点面结合的片段,感受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单元篇章页是整组教材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捕捉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为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藏”:抓准隐含的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延续的。除了每单元中明确而独特的语文要素之外,我们应该有全局视野,抓准隐含的语文要素,才能更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会让语言训练更行之有效。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课后第一题:“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指向的是“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关于复述,统编教材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以下训练:二年级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显而易见,课后题的安排是对学生复述能力的检验。正是通过对课文隐藏的语文要素的挖掘,我确立了“根据情节图,复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这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瞻前顾后,从单元视角、册数视角横向联系对比,抓住教材的前后联系去发现这些隐含着的语文要素,让课堂更加扎实有效,更加灵动深刻,更加丰厚充实。
二、架构“分”与“合”:依托语文要素,谋划教学板块
明确了语文要素,制订好教学目标后,再谋划教学板块,就有了土壤。在谋划教学板块时,依托语文要素,架构一“分”一“合”两类活动板块,就能找到具体落点,设计切实可行的课堂实践活动,助力课堂精彩生成。
1.“分”:多重呈现同一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单靠一个学习活动、一次呈现,很难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只有将语文要素贯穿课堂教学之中,滚动出现,逐步推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文素养。
以《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推进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内容,初步感受五壮士的豪壮。其次,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以“谈谈五位壮士的‘壮’表现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痛击敌人”和“跳下悬崖”这两部分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点面结合的写法。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深入感受点面结合的妙处。最后,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启发学生把故事说得生动也要点面结合。这一语文要素的设计具有梯度,学生亲历了一个从感知到迁移再到独立运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多重呈现,使这一语文要素“落地”,真正落到实处。
2.“合”:有机融合不同语文要素
毋庸置疑,无论语文知识的获取,还是语文素养的落实,抑或语文能力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将不同的语文要素有机融合,让课堂增值,达到“1+1>2”的效果。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先从教材中的插图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初步落实语言建构。其次,依托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五壮士的壮举,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优化语言建构。随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讲述故事。最后,请小组上台展示,并邀请其他孩子作为评委,以讲述是否清晰,有没用点面结合等为评价标准,进行点评,及时评价。教学中,笔者将观察阅读、品读感悟、语言表达、评价鉴赏等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协同并进,使学习活动更加多元,更加丰满,更加开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深度学习中的到提升。
三、优化“教”与“学”:聚焦语文要素,实施教学活动
从语文要素出发设计学习活动, 最后还得回到语文要素的落实。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聚焦语文要素,优化一“教”一“学”,学生就能逐步实现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转变,真正习得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将会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1.“教”:搭建支架, 有效推进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提供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支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会易于操作的步骤。合理搭建支架,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要素的学习,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借助课后习题搭建了学习支架。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痛击敌人”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五壮士群体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不同表现,圈出动作、神态的词语,反复品读,批注感受。再深入探究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明白文章点面结合,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之后,让学生循法学习其他部分的内容,关注“点面结合”和“人物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甘薯。正是搭建了学习支架,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从容,并在迁移运用中逐渐内化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学”:身体力行, 实践习得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环节的设置与推进都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只有让学生亲历学习, 语文要素才算是真正落实;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语文素养才能习得。
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练”代替“讲”,借助课堂作业本,让学生完成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见右图)课堂作业本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也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有效帮助学生梳理了文章脉络。统编教材的《课堂作业本》中,有许多帮助学生整体感知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框架式的指导,既渗透了方法,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有所生成,学生有所习得,言语与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综上,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潜心研究,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谋划教学板块时,反复推敲,紧扣语文要素选择内容;实施教学活动时,优化路径,围绕语文要素展开学习。才能让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让学生的学习更扎实,让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