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目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冯杰
[导读] 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提出了几点要求,

        冯杰
        湖南省耒阳市永济镇中心学校   421800
        摘要: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提出了几点要求,涉及到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概括来说就是认识并书写汉字词语,可以朗诵并总结教材文本,可以对教材和身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完整的分析和记录一件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努力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
        四年级正是处于小学的中段,本阶段的学习是对低年级语文的延续,也是学好高年级语文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明灯,教师只有了解四年级语文的教学目标,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向。综合来看四年级的教学目标相较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来说,有了明显的层次感和跨越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
        一、注重汉字辨析,加强口语锻炼
        识字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也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整个四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目标是400个,可以辨别同音字和形近字,可以用口语表达500个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从当前来看四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目标完成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不高。也有部分语文教师不注重汉字教学,汉字教学成为了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这就导致了学生学完之后很容易发生遗忘。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汉字的特征,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形近字辨析能力,同时给学生创造锻炼空间,加强口语学习。
        例如,在统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文字的规律,提高汉字学习的趣味性。首先是让学生去寻找文章中相似的字,如“是”和“堤”,“向”和“响”,分析字形和字意的区别,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精神集中度。然后引导学生去观察教材当中的词语,既要向学生介绍这些词语的含义,也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些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若隐若现”表示朦朦胧胧,时而出现时而隐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这一词语来造句,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二、倾注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语感,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当前很多教师不是注重学生的朗读教学,而是给学生布置了大量背诵任务,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学生只能进行机械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学习负担。四年级语文对学生的朗诵能力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诵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掌握重点字词,能够注意到课文题目。因此,语文教师来朗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倾注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朗读统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诗歌二首当中的《花牛歌》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投入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之前首先要对本文有一个大致了解,这是一首诗歌,与其他诗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文的基调十分欢快,学生在朗读时要表现出花牛的轻快感,给人展现轻松愉悦的感觉。本文篇幅较短,在朗读的时候要注重重点词汇,注意抑扬顿挫。本文当中的“坐”“眠”“走”“做梦”是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注意的,学生在朗诵时脑海当中要有画面感,提升朗读的感染力。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图画,给学生更多的朗读乐趣。
        三、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相比较传授学生知识,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讲解学习的方法,观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为基本的方法。可以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教材、图画和生活是四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观察目标。生活和教学中并不缺少观察的教学素材,只是缺少理性的双眼。传统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教材文本的解读上,忽略了教材细节观察的教学,如教材插图,生活感悟等,这样学生的眼界也就被束缚在了教材文本上。

因而,教师在文本教学的同时,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教材到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爬山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植物,尤其是在农村几乎随处可见,有很多学生见过爬山虎,在文本讲解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去描述爬山虎。这样可以勾起学生对爬山虎的记忆,紧接着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文本,尤其要注意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如颜色、叶子形状等。接下来是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和教材插图去认识爬山虎,认真观察爬山虎的触须,了解爬山虎趴在墙上的原理。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爬山虎的教学任务,增加学生的观察实践。
        四、聆听记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描述能力
        任何学习都是听与说的结合,只有认真聆听才能扎实基础知识,为说奠定基础。如果没有聆听的积累,就没有表达的充实。四年级对学生的聆听目标是要求学生可以有礼貌的聆听别人的讲话,并且可以正确的转述别人的话语,可以完整的讲述一件事。这里的聆听与上课听讲有着一定的区别,既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也不是缺乏教学目的的学生说个不停,聆听更强调学生的语言总结能力。即需要学生聆听时学生绝不插嘴,打断教师讲课,需要学生表达时,可以围绕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表达,这才是聆听的正确方式。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铁杵成针》时,教师就可以认真讲解这一典故,锻炼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在文本讲解完成之后,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总结文本大意,用自己的口语进行表达。学生的表达肯定是不完整的,对教材文本的总结会出现遗漏,教师应对其进行纠正。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总结完整的本文大意,然后让学生站起来利用口语向其他学生进行转述,观察其转述的完整性,通过长期的锻炼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总结和描述能力。
        五、想象思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汉语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语文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力的培养,即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时脑海当中产生画面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美感。其次是思辨思维的培养,即在语文学习中认真思考教材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深度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魅力。形象化是诗歌的最大魅力,本诗短短四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江月图。傍晚时分诗人站立江面,看着西沉的落日发出了感慨,这首诗既描绘了美丽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想象古诗画面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本诗。首先是写作背景的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境遇;其次是诗中字词的分析和推敲,如“铺”“瑟瑟”“可怜”等,让学生理解诗词的精妙;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阅读感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结论
        总之,四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来展开,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年级语文的教学目标涵盖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因此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字词教学的有趣性;也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认真聆听和认真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全方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修娟.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4):25-26.
        
[2]高敏康,季玲.中年级语文“单元目标整体教学”的切入点——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教育观察,2019,8(29):58-59.
        
[3]阿黑.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4):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