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郭兴
[导读] 为了培养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尝试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郭兴
        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为了培养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尝试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选择一组具有关联性的文本,与学生一起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感知、整合归纳、同质比较与异质比较,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形成多元认知,实现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在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中,大多老师都是采用的较为传统的碎片化教学模式,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中职生离经典阅读越来越远,这并不利于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素材,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能力,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开展群文阅读。
一、原则:坚持以生为本与多元认知
一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应强势介入群文阅读教学,应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本真阅读,以自己的认知代替学生生动的阅读体验。学生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尤其易受教师言语暗示的影响,思维能力差,甚至懒惰。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起学生的阅读信心,使学生真正收获到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时,要深入分析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并对其“应知而不知”“未知而不能知”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教学重点。二是坚持多元认知原则;群体阅读强调对群体文字的整体阅读和立体阅读。集体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开放、灵活、批判的思维。通过对群文阅读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多元认知。
二、实践:从单篇精读走向群文齐读
1.议题确定
议题的确定要基于充分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应知而不知”“未知而能之”之处。群文阅读需要在单元时间内深入探究多个文本,因此,教学目标需要从“多而泛”转向“少而精”。教师在选用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议题能指引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阅读。
2.文章选择
在群文阅读中,“群文”必须是经典文本,并且各个篇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选由不同作者撰写的同题文章,如选朱自清《在桨声的灯影中读秦淮河》和俞平伯《在桨声的灯影中读秦淮河》两篇,供学生阅读。可选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如选鲁迅的《祝福》中的《药》孔乙己,供学生阅读。伯尔的《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家的作品都可以选作论述类似问题的作品,教师可以把这些作品组合成一套文本。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前赋》等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作品,都可以选出来作为怀古抒情的作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追求,教师可将其编成一套文本。老师选文要考虑中职生的阅读能力,不要选阅读难度太大的文。


3.任务群设计
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需要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若教师完全退到幕后,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低效和浪费。为此,作者尝试将“学习任务群”引入群文阅读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条理地进行整体、系统地阅读,从而激发出思辨的火花。
4.课堂建构
第一,初读感知,形成最初的体验。通过泛读和略读,要求学生掌握《最后一片常春藤之叶》《麦琪的礼物》《警察与圣歌》的内容概述,并完成学习任务组中相应的表格。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出这三部小说的共同点,即都有一个“意想不到,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这个步骤主要是解决小说中所说的问题。第二,重新阅读探究,寻找文本的意义。作者对学生进行了补充说明,并要求学生在三部小说中分别找出错位的几个地方,从而说明小说叙事的“错位”性。以此为核心任务,学生展开精读、跳读等活动。只是《常春藤落叶》,学生们就发现了许多不对劲的地方,例如:真假叶子的错位,琼珊的生死攸关,喜剧的外衣与悲剧内核的错位,老画家贝尔曼的失意与其最后画出的“杰作”的错位,以及艺术家贝尔曼的卑微境况与他崇高的艺术追求的错位;再比如:《麦琪的礼物》中的困境与美好心灵的错位,珍贵礼物与礼物失去功能的错位,小人物的悲伤与节日欢乐的气氛错位,以及《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几次故意犯法与警察漠视的错位,以及苏比最后被警察无缘无故地送进监狱的洗心革面与警察无缘无故地把他送进监狱的错位等等,学生们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三,争论和辩论,求同存异。我们鼓励学生表达他们个性化的经历和意见。通过多重论证分析,了解到《最后的常春藤叶》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了解到贝尔曼虽已逝去,但他的艺术信仰、精神追求在琼珊身上得到了延续。在课堂上,通过整体的、立体性的建构,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学生通过多元对照、分析阐释、思辨争鸣,锻炼了自己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反思与拓展:回归语文教学本体并落实整本书阅读
1.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群文阅读教学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更不能忽视情感分析和道德教育。老师不应该仅仅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说了什么”,还应该让他们理解“怎么说”。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获得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要通过多个文本的对比探究,了解文本是如何表达的,以及为何表达的。如在《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又要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为人物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等等。。
2.落实整本书阅读
群文阅读在单篇精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果群文阅读教学内容仅来自于教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力便难以持久。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的阅读能力,以教材中节选于某本书的选文为抓手,鼓励、引导学生完整地阅读这本书,进而收获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结束语:以上是笔者对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思考与分析,尚存在诸多不足。随着群文阅读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中职语文教师关注到群文阅读教学,并将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樊凯红.浅谈中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J].读与写,2017,14(27).
[2]邓茜.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探究[J].教育,2017(2):00210-00210.
[3]单萍萍.从"囫囵吞枣"到"细嚼慢咽"—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