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陈雪梅
[导读]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陈雪梅
        重庆市綦江区赶水小学
        摘要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
        传统节日文化在他们这一代人中不会失传,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责无旁贷的!
        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努力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的文明之花开遍小学校园,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回归

        提及传统文化,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候,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色色考试的工具。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的,高效的结合,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在传统文化已然回归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现在的孩子都在学国学,小国学课堂正在悄然流行,这似乎显现了一个信息,发扬传统文化,要从小抓起。的确,小学生年龄小,最易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个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肩负着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注意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责任。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在氛围中感受文化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平时除了古诗,其它内容接触很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没有什么生动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怎么让孩子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在我们工作中被列到了首要位置。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浓浓的氛围,那么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心理和思想上自然就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三字经》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涵盖,同时也教育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于方法。《论语》也是这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推动,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和动力。
        2、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作为语文教师,而且也是班主任,我觉得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是一个机会。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并进行发展。例如,定期让孩子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这样孩子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着。
二、在课堂中回归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灌输古代文化遗产的举动,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去探索古文化的现实。但是,这些内容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被演变为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课。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本来就因为距离远的原因,缺乏感受。“填鸭式”的教学就更加泯灭了他们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案例一:在语文课本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更不要提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

反观“洋节日”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意犹未尽。让我感到悲哀之余更是对传统文化教学警钟的敲响。
        其实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春节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抄录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也可以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学生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其中的内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案例二:诗歌是小学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文学经典的一种形式。其实诗歌中所涉及传统文化知识非常广泛。挖掘出其中的传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有兴趣。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还可以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 “桃符”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知识。我向学身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在生活中内化文化
        每每在谈论教法的时候,我们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对孩子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考试,想以此取得多高的分数;也不是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谈资,这些都太功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去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把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有人会质疑,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有多少可行性,或者还存在多少价值。但是,当今社会“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味让“洋文化”恣意横行,难道就不是辱没自己的民族精神?
四、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 ?传统文化要深入人心以至于发扬光大,除了社会、媒体的力量外,教师也应当仁不让,我们应该利用课堂,甚至制造机会让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不应该袖手旁观,甚至推卸责任。
??? 在“西风”日盛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西方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更感兴趣,虽是消费者,却在这些节日里大把大把的花钱摆阔,追求前卫,虽不理解这些节日的意义,却在这一天潇洒走一回,我们不反对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但是必需铭记本国文化,可是他们对“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的端午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元宵节知之甚少,二十四节气就更不用说了,就连成人,估计不是学气象专业的,也没几人能数得完整。虽然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虽然没有庄子在黑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高尚节操,但能视而不见吗?
???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有很高的趣味性,包含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怎么可以随便丢失呢?我想,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这个责任。不光是学生们不想了解,是我们提供的机会和内容太少了,只要有合适的时机,给孩子了解的机会,你或许会看到他们的盎然兴趣和惊奇感叹!为此,我特意给学生安排了一节“听说读写”课,让他们提前搜集有关资料,要求他们采取讲故事、朗诵诗歌、介绍民俗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知道的重阳节的习俗还很多,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之外,还知道有的地方在重阳节也可以祭祖扫墓,纪念先人,还有同学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了。另外还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如乞巧节、腊八节、春龙节等,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再来接触古人吟咏节日的诗歌,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更重要的是,传统节日文化在他们这一代人中不会失传,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责无旁贷的!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努力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的文明之花开遍小学校园,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胡 潇.文化的形上之思[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陈 来.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侯传文.东方文化通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6]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