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丹群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 31000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师确立了古诗词教学目标,也对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内容,关注学生本身,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其主体地位,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将工作重心转移至人文教育上,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育,分析古诗词的教育意义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不同对策,旨在为人文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人文教育则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意在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理想人格、价值观念等,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在小学古诗词授课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下,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明白一些浅显而又实用的治学处世之道。教师要分析各种教学问题的成因,并从诗词的背景、意境、鉴赏、内涵出发,培养小学生优秀的人文思想、精神、情感、情怀。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育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分析、想象、审美能力,进而提升思想素养与综合素质。比如,在部编版教材“浪淘沙”一课中,讲解重点的字词,结合古代与现代的翻译来培养其分析能力,使之能够树立辩证思维,正确的看待古今异义的字词。通过引导其朗读诗句,鼓励其想象诗中黄河的壮阔景象,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朗朗上口的音律之美、节奏之美,产生无穷的回味。古诗具有凝练作用,引导其分析诗人刘禹锡用“九曲”、“万里”、“浪淘”、“自天涯”凝练的意境,了解其精妙绝伦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中高远的立意与黄河雄伟磅礴的气势,体悟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而增强审美能力。在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与浪漫豪迈的气概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鼓励其在感受诗魂的基础上,向自己的学习目标前进,使其思想境界与文学素养进一步升华,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1]。
二、小学语文课堂授课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一)诗词背景介绍较少
诗词背景是指诗人在创作诗篇时,所处的环境,具体指向自然环境与时代背景两类。介绍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的整体意境,能够使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不同诗句,有利于加深理解的印象,同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中,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了词句解析上,未对背景做充分的介绍,以至于学生对古诗学习的新鲜感与兴趣逐渐消失。不理解时代背景,就无法准确理解晦涩难懂的古文,久而久之,不利于其知识储备的提升,更不利于复杂情感的理解。
(二)难以理解诗词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图景,是能够体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能够感动欣赏者。诗词意境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诗中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引导小学阶段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但部分教师未能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内容,以至于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常常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阐述不同意境,以至于其对意境的理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长此以往,不仅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而且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2]。
(三)诗词品鉴能力较弱
诗词品鉴能力是审美的一种重要体现,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诗词品鉴力,能够促进其分析、想象的素养提升,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类知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词句翻译,而忽视了鉴赏教育,直接呈现诗句的翻译,引导学生反复背记,意在让其掌握诗文的翻译方法,但却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致使其诗词品鉴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不能精准把握内涵
诗文的内涵也称之为诗魂,是整首诗的精髓体现,精准把握诗文内涵有助于培养钻研精神,能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对重点字词进行翻译,而在翻译诗句时,未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诗文内涵,以至于其难以对意蕴深厚的内涵进行精准把握,不能感受其中的意境美,无法对诗人描绘的不同画卷进行赏析,导致知识理解会长时间停留在浅层阶段,不利于未来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3]。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对策
(一)解析背景感知人文思想
小学阶段学生对不熟悉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秀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促进课堂质量提升。在授课过程中深度解析诗词的创作背景,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深刻理解相关内容,感知其中的人文思想[3]。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具呈现壮丽的庐山瀑布图景,引导学生观察后谈谈感悟,并阐述自己对诗人李白的了解。
听完不同的回答后,播放李白简介的微课视频,让其在视频中了解诗人李白的历史功绩与响彻历代的各种称号,知道其诗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能够用简言快语表达无尽情思。介绍《望庐山瀑布》的创作背景,使其明白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隐居庐山时,在出游金陵的途中所创的一首风景诗,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再引导学生齐读诗句,并揣摩李白当时的激动心境,结合自己的认知,感受诗中的感情与思想。通过细致介绍古诗背景,让学生对创诗背景、创作原因进行解析,不仅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使其感知到了其中的人文思想。
(二)体会意境激发人文精神
大部分古诗或词曲都会通过意境来传达感情,意在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意境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在古诗词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词句中的不同意境,进而了解诗词主旨,激发情感共鸣与人文精神。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具呈现重阳节亲人同聚一堂的不同图片,使其明白重阳节的节日气氛与亲人相聚的快乐。鼓励其自行朗读诗句,利用字典来查阅不熟悉的生字,结合注释来简单分析诗意。指导认读生字后,为学生范读古诗,让其在教材上标注朗读节奏划分符号,并在听完教师的范读之后,齐读诗句。讲解“独”、“异乡”、“思亲”、“登高”、“茱萸”等词在诗中的意思,使之感受到诗人孤独、无奈之感,明白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兄弟,随意境拉伸演绎成思念故乡与至亲。再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不同的思乡诗,如,《杂诗》、《夜雨寄北》等等,鼓励其体会不同诗中的意境,知道与亲人分离的悲伤之感,激发其关爱家人的人文精神,感受诗中所倾诉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知识学习印象。
(三)鉴赏词句体悟人文情感
通过鉴赏词句,能够感受古典情思与意韵在现代化环境中的别样韵味,在古人细腻、华丽的词藻中感悟人生体会、各种喜悦、离愁别恨、家国情怀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其从词句品鉴过程中汲取古人智慧,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体悟人文情感[4]。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凉州词》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音频软件播放《凉州词》的演唱版本,引导学生从中体悟诗人寄托的情感,了解“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称,盛唐时期有很多人喜欢该类曲调,并为其填词。让其根据教师的节奏划分提示来读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诗意,待阐述完毕后为其总结,使其明白诗人王焕之从特殊的视角来描绘了远眺黄河的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的壮阔、悲凉。引导其鉴赏诗句,从首句中的“黄河远上”、“万仞山”来了解边塞景象的广阔,体悟景色的静态美,明白边塞孤城的地势险要。从末句的“羌笛”、“杨柳”、“春风”、“不度”来了解诗中的征夫离愁。此时,播放《杨柳曲》,并引导学生赏析,再回到诗中感受诗人听到杨柳曲产生的愁绪,体会其无限的乡思离情。通过鉴赏词句,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诗句中蕴含的情绪,也体悟到了不同的人文情感。
(四)了解内涵培养人文情怀
诗词内涵具体是指诗中事物内部包含的具体实质或特殊意义,多为以物寄情,意在抒发诗人的感情,能够使读者在了解诗中不同事物的基础上,得知诗人彼时的心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中内涵,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理解的层次,还能够提高洞察力与想象力,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介绍诗人陆游,使学生明白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其擅长歌颂祖国,诗句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对后世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让其自行朗读古诗,结合注释来分析诗中的内涵,标注好自己未能理解之处,并向教师提问,培养其质疑精神。教师总结不同的问题,并逐一解答后,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整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有对百姓的同情,诗人用“三万里”、“五千仞”形容祖国自然景观的伟大,运用夸张、化静为动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用“遗民”、“泪尽”、“胡尘”形容百姓遭受的苦难,用“南”、“王师”来表达对宋朝军队收复失地的渴望,期盼百姓早日过上安定生活。通过了解诗的内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层次,也培养了优秀的人文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授课过程中凸显的诗词背景介绍较少、难以理解诗词意境、诗词品鉴能力较弱、不能精准把握内涵等问题的成因。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身心素质发展规律,探索人文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运用解析背景感知人文思想、体会意境激发人文精神、鉴赏词句体悟人文情感、了解内涵培养人文情怀等一系列策略,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华英.小学古诗链接式阅读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73-75.
[2]顔建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28:23-24.
[3]张敏.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244.
[4]陈红英.小学语文中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观察,2019,818:100+104.
[5]赵怀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