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战胜
四川省江油市东兴中心小学 621700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资源,是适应教学现代化、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路径。对于教师而言,微课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涉及面极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科学实践、工程设计……无所不包。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提高教学效率,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合理运用;微课;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引言
但是随着线上课程的开展,微课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而录播教学以知识输出为主,缺少实验操作,学生只能看着视频演示做记录,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指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为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第一环节,提出科学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兴趣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实验或活动,不断地调整微课节奏,激发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与屏幕另一端的老师进行思维上的交流与碰撞。
一、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实践的重要性
为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课程教学创新。科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教师对科学实践的认识不完善,没有真正将科学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对待,从而影响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能力不足,影响了科学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一些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及方法,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探究和实践之间的不同之处,缺乏对科学实践的了解认识,这导致在实际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影响了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
(二)学生参与缺乏热情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需要学生的良好参与,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科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处在被动位置,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一些教师在科学实践教学中教学经验不足,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展开教学,教学方法比较单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微课,让课前导入更具吸引力
课堂导入决定了学生是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并在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效率中发挥直接作用。微课是主要的视频媒体,由于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特征,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注意力。
因此,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观课程录像。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唤起他们对新科学知识的渴望。例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站在学生的前面,给学生播放微型课程的录像和各种植物的图像,如西葫芦、金藻、花生、薄片等,看着这些植物,学生对微课呈现的内容显示出很大兴趣的时候,在导入环节播放微观教学录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下面的教学就方便了许多。
(二)利用微课,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在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学生很难观察文本中描述的现象,还有一些更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素,即使教师向学生解释,学生也很难听懂。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抽象和不可理解的科学过程或现象作为课堂上传播的微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在《太阳系》一课中,只看一些图片和一些教材,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太阳系是什么样子。为此,教师从一部介绍太阳系的电影中提取了一段描述整个太阳系构成的小视频,该视频还显示了太阳和八个行星之间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三)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科学实践操作的能力,切实掌握科学知识。如采用课外科学实践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科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课外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这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开展线上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改变实验条件,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研究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反复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学会从多个角度、有序地、由浅入深地提出探究问题。《会“叫”的杯子》一课中,利用纸杯、棉线、牙签等简单材料指导学生制作出一个会发出奇特声音的杯子,由老师引导学生向杯中放入小米,并改变棉线振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小米的跳动情况分析振动与声音大小的关系。首先,让学生暂停视频,先自己尝试使用干棉线,多拉动几次,拉动时观察杯子的内部、棉线的状态与变化,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再播放老师录制的实验视频,与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对比。接着,学生再暂停视频,将棉线打湿,拉动棉线,将观察到的现象和针对现象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继续与老师的实验现象做对照。在与老师的实验现象做对照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自己的实验现象与老师的实验现象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原因是什么,这利于学生针对“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影响”提出新的问题。
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和主体。疫情期间教学环境的改变,更说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微课的使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微课也促进了教学模式从讲授型向任务驱动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绍华.试论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6(5):36.
[2]周伦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0):79.
[3]柯丹丹.基于微课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