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贵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实验学校, 317600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在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初中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文言文在结构、语言上与现代白话文存在明显区别,所以针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也应区别于白话文,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适宜性,而朗读就是一种的广泛应用于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朗读;优化
引言:朗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方法,借助朗读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节奏、情感的精准把握,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文言文本身具有措辞精简,晦涩难懂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将朗读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可获取较好效果。那么,如何持续优化文言文朗读教学效果依然值得教师继续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学生在理解和背诵中也存在不同问题,他们面对文言文经常出现畏惧心理,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开展文言文朗读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其在文言文朗读中发现乐趣,降低内心畏惧程度,能够主动走近文言文内容,实现精准把握目标[1]。教师应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山水画卷情境、对话情境等多元化情境之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文言文内容,弱化其本身的抽象性,从实际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其产生主动学习与朗读的意识,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完成朗读活动。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月夜图导入新课: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借助月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课文内容实现基础认知,为朗读教学打好基础。
二、传授技巧,加强学生朗读训练
文言文在结构、语言上与现代白话文存在明显区别,所以针对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方法也应区别于白话文,必须重视方法技巧的渗透,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首先,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或多或少均存在陌生字词、通假字等,教师须引导学生从基础的字词读音开始学习,保证在朗读时不出现错误。其次,把握节奏停顿。
朗读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节奏停顿之上,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须引导学生通过自由阅读来感知节奏,师生共同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停顿,为朗读的有效开展扫清障碍[2]。另外,教师须做好示范朗读,由学生进行模仿,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渐提升朗读能力,掌握有效的文言文知识。
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熟悉舜、畎、敖鬲、拂等字词读音,然后分析课文中的通假字,最后由教师进行范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并在课文中作出明确标记。然后由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专业性的朗读指导,纠正他们在停顿与重音上的错误,反复练习几次,形成一定的语感,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丰富形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
面向文言文的朗读教学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不同内容、不同结构等课文应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朗读体验,促进其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课文内容较长,涉及多个人物角色,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文言文,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由学生自主研究,抓住人物特征,了解情感表达,在分角色朗读时充分体现,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3]。同时,针对具有教育意义,情感表达浓烈的文言文可采取演读的方法,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抓住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走近演读的情境,在演读中实现对作者情感的精准表达,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认识。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经过对课文内容的全面学习,理解愚公了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形象,同时分辨了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本质区别。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愚公、智叟、愚公之妻三个角色,由学生自行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必要时可设计相应的动作,注意朗读时的停顿。教师可组织多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进行统一对比,由学生自主点评并提出个人意见,在朗读中树立一个饱满的愚公形象,促使学生感知愚公精神,获得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正确引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合理设计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朗读的优势,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朗读教学[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0(3):00189-00189.
[2]杨梅.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南北桥,2019(6):78-78.
[3]曾淑君.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法初探[J].语文建设,2018(6X):64-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