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 朱群
[导读] 小学地方课程是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朱群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   317000
        摘要:小学地方课程是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课程。《人·自然·社会》是浙江省开设的一门小学地方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化的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了解学情,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等三种教学方法进行《人·自然·社会》课程的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地方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人·自然·社会》是浙江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设的一门小学地方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既有利于促进浙江省的本土教育,也有利于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人·自然·社会》这门课进行实施,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
        《人·自然·社会》这门课,是浙江省在课程改革中设立的一门综合课程,属于小学地方课程的范畴[[  [1]王亚丽. 关注学情 有效活动——人·自然·社会课程有效活动方法初探[J]. 新校园旬刊, 2014(5):193-195.]]。包含有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等五大教学内容,集实践性与综合性为一体[[  [2]鲍巧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初探[J].品位经典,2020(02):158-159.]]。为了更好地在小学阶段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小学教师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教师需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编排目的。即《人·自然·社会》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浙江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进行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其次,教师需要分析这门课程主要囊括了哪些内容。《人·自然·社会》一共分为五大板块内容,即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浙江沿革以及和谐浙江。其中,浙江环境讲的主要是浙江省内的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浙江环境就包括了《我是浙江人》、《乘车去杭州》、《垃圾箱在哪里》等。最后,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本门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一年级《家乡的古桥》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即重点为引导学生观察学会观察古桥的外观,并归纳古桥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学生能了解古桥的结构及功能。


        二、了解学情,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当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然后再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解。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对许多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此,教师在一年级阶段设计《人·自然·社会》这门课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教学目标设置得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的时间观念欠缺,学习中的纪律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应该将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时间控制在十至十五分钟左右。相反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就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例如,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人·自然·社会》这门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对学生进行新课讲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浙江的自然风光,能够在观察社会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等。
        三、立足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人·自然·社会》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人·自然·社会》课堂教学中开展歌唱活动。例如,在四年级艺术模块中《江南戏曲奇葩——越剧》一课中教师可以开展歌唱活动,让学生尝试学唱越剧曲目《红楼梦》等,使学生在歌唱中体验越剧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朗诵活动。例如,在教师在讲授到关于浙江文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当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活动,让学生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诵出来。第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绘画活动。例如在《家乡的古桥》一课中,当学生们知道古桥的外形和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画笔将自己心中的古桥画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古桥结构和特征的印象。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地方特色。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生活情景,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林维君.简约而不简单 构建真实开放课堂——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资源的有效活动尝试[J].科普童话,2014(06):59.]]。因此,教师在《人·自然·社会》课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然后将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入到这些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四年级《废电池的回收》一课中,教师可以在新课教授完之后,让学生回家进行废电池的回收活动。通过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回收废电池的习惯和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总而言之,《人·自然·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地方课程。要想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和真正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师需要结合家乡的风土人情,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人·自然·社会》这门课程。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此不断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