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峰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五中学 033200
摘要:新课程制度的改革为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门思政类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更多教学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领域,他们的完整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尚处于形成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善加引导,让学生在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几点有效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弘扬优良道德品质、传播优良法治理念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教学阶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与手段都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为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以身作则,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之一,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因此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初中政治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虽然在现如今的教师招聘中,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具有较为严格的筛选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应该止步不前,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健全的体制和多样化的教师考评方式,促进政治老师的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促进老师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让老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政治老师的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体制的完善和落实,促进老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学校可以通过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定期组织老师参加思想教育培育,尤其是在重大政治事件下,通过对新思想、新理论的学习,加深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不断丰富老师的知识储备,让老师的思政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建立一定的考评标准,通过对政治老师的专业水平考核,促进老师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由此,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老师行为的模仿,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高标准的道德法治水平。
2. 结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中的有利素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仍在世界的文明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与发展,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教育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依旧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有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相关因素,将两者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发育都还不够成熟,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我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老师对其多加引导,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开设的必要原因之一。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南,其中不免有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提炼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紧密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中,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讲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教师便可以以此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切入点,将我国传统文化学派——儒家的相关思想注入现代化的元素,为学生讲解儒家思想中,孔子的待人接物原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便是讲的在礼之前,需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也就是真诚待人,教师可以以此教导学生,待人的礼仪、礼节、礼数都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不能虚情假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3 结合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
不同的区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我国有着较长的斗争与革命历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遗留下不同的优良文化,或红色文化、英雄事迹、政治历程、道德标杆。因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相关事例,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让学生深挖生活中存在的教学素材,从而让教学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
例如,在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人大代表进行访问,了解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和职能,切身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区党员、居委会、村委会等相关部门进行访谈,深刻体会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政治特点,感受基本群众自治制度等相关政治制度的优势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学生关心国家、心系人民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探索与国家政治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演变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处于构建之中,稍有不慎便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相关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课本中蕴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融合,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冉志坚.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21,(4):125-126.
[2]陈俊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