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雅静
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关键词:国学素养 国学校本教材 国学校本融合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程基本理念也强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国学经典指的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而师生的国学素养指的则是师生在国学文化知识方面、文学理论方面素质和道德修养,其中包括国学知识、文学理论知识,语言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学识水平和人生价值、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素养。
国学是一门需要潜心研究的学问,普及国学,就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上。学校要弘扬国学,就应该将师生引向深层的思考和高尚的境界,让国学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药膳”,而非跟风作秀,一味追求物化成果。那么,提升中小学师生的国学素养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实施呢?下面笔者从本校具体实施策略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一、创造文化氛围,搭建学习平台
任何的学习与提升都需要外部环境与氛围的激励和驱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老师和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通过环境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组织为师生搭建学习国学的平台。比如创建传统文化社团(剪纸、书法、围棋等)、成立师生读书同盟会、建立国学课题小组,组织传统主题活动等。
二、研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将国学课列入“校本课程”,深入研讨学生丰富的课堂模式和适合的校本教材,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和思考。不同的主题内容、不同的学段学生,课堂的形式,使用的教材应该是不同的。我校结合实际在研讨的过程中研发了两本国学校本教材——《经典诗词诵读》、《传统文化读本》。结合小学生记忆力较强,但对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比较有限,我校《经典古诗诵读》以历史朝代为主线,包括魏晋南北朝、唐朝、宋代、元代、明清,甄选了共计162首古诗词。《传统文化读本》分为韵律启蒙、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服饰、历代文学、古代科技、传统节日文化、二十四节气等知识,旨在让学生多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校本课程“书法课”和特色课程“剪纸”、“围棋社”等。通过课程增设给学生和老师提供学习国学文化的平台。
三、立足学习实际,构建立体校本融合课程体系
因为历史久远,该如何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国学的课程形式值得老师们探讨。于是,学国学、讲国学就成了我们的“课题任务”。所谓“立体”是指根据学生情况、教材文本不同,我们的课程形式也有不同。“融合”是指融合通达,融会贯通。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我们的国学课程会有不同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融合。经过研讨实践,我们构建出立体校本融合课程体系:
(一)根据文本内容,探寻乐学模式。
依据国学教材的文本形式我们大致分为:韵律启蒙、经典诗词、文言古文、艺术文化四种形式。
我们根据这四种形式构建出国学校本融合课程体系
1.音律启蒙—五步教学法。
音律启蒙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教学模式主要为:读、讲、诵、思、画。通过学习、理解,不仅有了量的积累更会产生质的突破,更是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2.经典诗词—“点线融合”法
以“苏轼诗词”教学为例:
教师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明线,以诗人处事态度为暗线,以苏轼诗词和饮食为切入点,让苏轼及其诗词在学生眼里明亮丰富起来。例如在“探寻苏轼”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苏轼一生重要历史事件:名震京都—被贬黄州—又贬惠州—再贬儋州;苏轼相关饮食:东坡肉、羊蝎子、河豚、荔枝等,为线索,带领学生穿越历史,再见苏轼,了解苏轼,探寻苏轼。相信在这样“点线融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真正走近诗人,走进诗词。
3.文言古文—六步教学法。
中高年级有了一定的国学素养和知识基础,学习文言古文,有助于了解古文文韵,感受文学意境,为学生将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文言古文教学模式为:①知文题;②读文韵;③串文意;④悟文旨;⑤拓文本;⑥配文图。让学生通过文题,提取主要信息,通过读、串、悟学习文言古文,通过拓展文本,为文配图达到丰富思想,升华文本的作用。
4.艺术文化—体验教学法
我们校本课程涉及的艺术文化主要分为: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服饰、历代文学、古代科技。而这些内容的学习涉及广泛,且远离中小学生生活。我们在教学中秉持融合教学理念,提倡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体验,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种子。例如:在讲授书法艺术内容时,我们会与书法教师结合,知道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熟知书法创作大家,欣赏著名书法作品,体验书法艺术魅力。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点滴感受中逐步滋养心灵。
(二)结合传统节日,研讨学习形式。
我国目前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如何让我国传统节日深入人心,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我们依托校本教材,结合传统节日,总结方法如下:①知节日;②懂由来;③画风俗;④赏诗词;⑤尝美食;⑥展未来。让学生在感知与研讨中建立传统文化思想。
(三)抓住传统节气,感受节气时令。
节气是我们的祖先根据自然的变化,对一年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二十四节气。它是古时农耕的信号,也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抓住传统节气引领学生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结合传统节气,具体学习形式如下:①歌曲引题,解节气;②了解节气,数三候;③品析节气,赏诗词;④感受节气,知风俗;⑤梳理思路,画导图;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根据季节变化了解节气,更能有效引领学生感知节气文化。
四、引领文化学习,驱动主动探索。
在国学课程的研发与学习中,教师本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能力和挑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程,更好地落实、实施好国学课程。所以在国学校本融合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我校引领教师学国学,讲国学,研国学,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量和文化底蕴。
我们通过开展学习国学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与活动,提高了师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了师生的文化功底。这为强健传统文化根基,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探索开展国学经典学习和丰富师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搭建了桥梁。
勤劳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实践、学习和创造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应根植于传统,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又应与现代社会契合,相应而生,在正确、科学的文化体系与价值体系中弘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