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林明东
[导读] 所谓劳动教育并不是指相关的体力劳动或者生产劳动

        林明东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学生实践学校
        摘要:所谓劳动教育并不是指相关的体力劳动或者生产劳动。而是人们通过体力劳动或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同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阶段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部分地区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相关的探索,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然而从总体上而言,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还存在部分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甚至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有关教育部门在2017年9月颁布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有明确表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必修课程,同时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生产劳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多角度、多领域的生产力进行相应结合,这使得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内涵得到了相应的拓宽,同时也丰富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形式。那么怎样更好的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下面就是作者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从生涯规划教育、设计制作活动、研学旅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探讨,希望给到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设计
一、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所谓职业体验,是指学生通过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关的见习或实习,真实体验职业角色的过程。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相应岗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了解职业生活并发现自身的专长,同时也培养了职业兴趣,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人生志向,提升了自身的生涯规划能力。与一些发达国家在小学开始就设置相关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现阶段,我国在高中开设此课程相对较多,然而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开设此课程的少之又少,通过舒波的生涯规划理论可知,长期的职业生涯体验对学生的职业规划选择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作者通过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探究,率先在初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并将“明自我、明他人、明社会”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同时将创新创业为社会背景,将生涯规划体验式的课程以“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的方式呈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认识各类职业的价值以及不可替代性。在此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个性选择,和全体参与。处于7、8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会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相应的选择。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也应积极鼓励家长、心理教师、以及专业团队共同进行参与,这样才能够充分应用所在的班级家长资源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最后教师在课程评价上也需注重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成果的汇报,使学生在汇报中进行相互交流,并根据教师的引导认识到不同种类职业以及职业相关的故事。学生也会通过职业的体验真正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优秀榜样。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努力不断提升与完善自己,从而为自身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设计制作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纲要》中设计制作活动包括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两个方面,是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感受劳动的快乐呢?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制作活动的实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常规的信息技术课程和美术课程中都开设相关的模块课,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3D打印、智能硬件、智能小车,美术课程中的陶艺、版画、剪纸等;二是每周三下午的社团课和每周五下午的选修课,如七初DIY、电子制作、创意植物园等面向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各类社团,Arduino开源硬件、服装设计、精工制作等选修课;三是各学科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如物理的水火箭、降落伞、鸡蛋撞地球,美术的风筝制作,地理的地球仪模型制作,生物的植物标本制作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例如,学校生物组教师指导的“大熊猫行为”研究小组,师生们在暑假对都江堰、耿达、巴郎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在学期中的几次外出中又前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谷、熊猫乐园、西岭雪山、耿达中华大熊猫苑等处进行了“熊猫主题”研学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担任熊猫基地志愿者,亲身体验清理熊猫圈舍、亲手饲喂熊猫、观察熊猫行为、制作熊猫窝头、分析熊猫粪便、和熊猫专家面对面研讨熊猫保护等。在担任志愿者的过程中与熊猫进行了最亲密的接触,对熊猫的生活和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研究熊猫的行为,体验动物饲养员的角色,都会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体验的过程也是在研究中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三、落实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社会服务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并且通过自身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例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学生也会在社会服务的活动过程中积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例如爱心活动、敬老院服务、以及关爱特殊儿童等相关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进行相应的体验,可将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与班级活动进行相应的结合。例如,在每年三月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以小组或中队为单位,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参与社会服务的活动,学生也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有爱心智发育障碍群体的“第二人生庇护工场”体验活动、也有宣传环保知识的社区环保活动,同时也有传承红军精神“听红军爷爷讲故事”的活动,还有全校范围的“爱心Market”活动。与传统体验式活动相比,现阶段的学校社会服务活动是通过深层次的设计,使此活动不再形式化,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服务,并进行有深度的体验。学生通过以上社会服务的学习,更深刻的理解了社会服务的价值,从而增强了自身的修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阶段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同等重要,同时被设定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能够一起构成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同时也是学生在此学习期间不可缺少的课程。然而,提倡活动课程并不是将活动课程作为其他学科的替代品。而是这样的课程能够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飞,庄重.融合劳动教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案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17-21.
[2]张利林,杨婷婷.劳动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20,000(003):40-41.
[3]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506(06):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