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阅读中亲近地方文化 —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 金诗思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金诗思
        临海市大洋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这一重要土壤,教学可以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切入,在民俗、活动、炼字的比较阅读中,恰当地引入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提升语文课程的张力。
        【关键词】课程;地方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也显示出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要职责。
地方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而台州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底蕴,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经过辛勤耕耘和奋斗创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台州地方文化。一是名山文化。千百年以来,天台山以其巍峨多姿的自然形貌,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天台山文化。二是名人文化。台州自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素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称。为人们所熟悉的活佛济公、谢道清、徐中行等皆来自台州。三是饮食文化。临海的蛋清羊尾,温岭的嵌糕等,美味佳肴,独具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切入,在民俗、活动、炼字中的比较阅读中,恰当地引入地方文化,既充分挖掘了文化元素,接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又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大量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语文课程的张力。
一、在民俗比较中感受文化之异
在阅读教学中创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适当时机融入地方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民俗文化。
如六下第一组第四课《藏戏》,藏族节日民俗内容包罗万象,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自古以来藏族民众居住分散,多数人是无法通过进剧场、阅读剧本去接触藏戏,然而藏戏是藏文化中最广泛传播的民俗文化,这主要得力于藏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文化。所以课始让学生“交流藏戏资料”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藏戏,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课中让学生重点聚焦《藏戏》一课的开头和结尾,发现互相呼应、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这样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我们台州也有很多,如临海的“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近闻名。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

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等翻桌动作,尽显绝技。在教学《藏戏》一文后,就可让学生对比黄沙狮子和藏戏,同样属于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不同点又在哪?交流后让学生学习《藏戏》的表达方式,写一写黄沙狮子的形成及特色。在民俗比较中感受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二、在活动比较中感受文化之趣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如六下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北京的春节活动丰富: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台州春节的民俗活动,如做糕,捣麻糍,掸篷尘,泡油泡,焐猪头,祈年,年夜饭等。与北京的春节活动有所同又有所不同。课堂中向学生提问,台州过春节是什么样的。待学生发言完毕,自然地过渡到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思考北京的春节与台州的春节有何区别,在活动比较中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文化融入到语言文字中细细品读。在课后还可以延续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继续讨论台州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为了进一步巩固新课,可以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篇《台州的春节》,重点写台州春节的活动项目,在活动比较中探究地方文化的趣味。
三、在饮食比较中感受文化之妙
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行为,蕴含着一定的寓意,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折射出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如六下第二课《腊八粥》,多次用到“叹气”一词,是谁在叹气?为何叹气?究其原因,得知叹气背后是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可知腊八粥十分美味,其背后还藏着丰富的寓意:一是祭祀的供品,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二是舍粥也是行善积德的行为,对穷人是一项帮助,对施舍者来说,也是一种功德。从课文“叹气”一词的重点赏析中,层层深入,感知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了解当地文化特色,体会炼字的妙处。
北方人在腊八这天要喝腊八粥,而我们台州人在正月十四这天要吃“糟羹”,糟羹以米粉,薯粉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临海有个风俗,哪家糟羹被吃得最多,预示这家今年会财运红火。通常十四吃糟羹,十五吃甜羹,先吃咸羹再吃甜羹,寓意先苦后甜。日子越过越甜美。与腊八粥相比,糟羹同样用料丰富,却蕴含着不同的深意,在这样的对比中,理解对方饮食文化,互相借鉴和学习对方文化中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方面,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文化之妙。理解后可通过小练笔的方式记录临海的糟羹,也可运用“叹气”或其他拟人化词语,润色文章。

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且台州历代名家辈出,如同一面面鲜明的旗帜,振奋着台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理解地方文化,亲近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