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建构论略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 钱晓红① 杨薇薇② 李晓丽③
[导读] 为推进乡村中小学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5月2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中小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钱晓红① 杨薇薇② 李晓丽③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乐昌镇初级中学校 043400
        摘要:为推进乡村中小学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5月2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中小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期望通过补齐乡村中小学的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为乡村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挖掘乡村中小学的育人优势,探索乡村中小学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应该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建构策略
引言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举措,也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促进社会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课堂教学模式明确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强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设计,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农村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人们的素质教育意识普遍薄弱,缺乏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正确认知,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仍在遵循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忽略了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进而易于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形成敷衍应付的学习状态,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长效发展。其次,农村学校缺少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教学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往往实行大班教学模式,而在人数过多的班级环境中,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性和创新性,缺少互动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从而使课堂失去活力,对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造成不利影响。最后,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陈旧,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切实开展,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将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工作计划中,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思想道德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建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中小学老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点,精心挑选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部分,通过智能电子产品在数据信息极大的网络环境中搜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照片或视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对搜索的资料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整理归纳,让其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辅助工具。计算技术和数据统计同样也属于信息技术,时代在不断进步,网络中逐渐涌现出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类以计算信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教学资源按照某种规律整理成多个文件,并对各项教学资源进行效果评价,剔除无效的教学资源,保留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整合计划。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搜索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其直观呈现给学生,与此同时给他们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老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至教学课堂。
        (二)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家校结合工作
        要想让家长对家校结合教育工作贡献力量,学校有责任让家长对这项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知识讲座,为家长讲解这项工作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为学校和家长共同讲解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爱好和心理特点,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另外,家长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及时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把实际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家校结合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不定时地组织开展家校结合的专题教育讲座,使教师与家长充分重视学生的教育,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培育学生。
        (三)教学目标由分裂走向统整,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而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纲领。

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应建立素养本位的教学观,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体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将割裂的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原来碎片化的知识掌握目标转变为一个综合统整的素养目标,呈现共生的、并进的教学目标形态。以语文学科为例,其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我们固然可以出于研究和讨论的需要分开表述,但是实践过程中这四个核心素养一定是同时发生的,无法单独、割裂地加以培养。同时,制度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还应将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进行有机地整合,清晰、规范地表达教学要求,突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达成度,这样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逻辑而忽视学生生活体验的弊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倡导多元评价,加强主体参与
        首先,营造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氛围。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行政化的被动式管理模式,被迫于或者习惯于被上级管理部门“推着走”,习惯于各种自上而下的检查督导和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因为缺少利益相关者主体的有效参与,评价结果和指导作用都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创造一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氛围,鼓励家长、学生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来,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其次,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多元主体的参与并不只是局限于某一项活动或某一个时段,应该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要对主体参与学校评价的具体方式进行明确,让多元主体能有效地参与学校各项管理活动。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互动机制,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家校在沟通方面的通畅渠道,包括创新家长会活动方式和丰富校园开放日活动内容。此外,要拓展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参与。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学科专家、教育管理专家、法律安全顾问等进校讲座交流,参与学校的治理监督,强化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五)提高教学环境,建设师资队伍
        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人工智能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学校配备专门的软硬件设施。但据调查,目前将近50%以上的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人工智能教室,其软硬件设施方面也没有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学校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学的环境,保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申请专项的经费,建设相关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教学资源。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上课体验感,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并且将书本中的案例通过设备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和高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学校的教育实验室,让学生能够通过社会中实际的案例展开实践和学习,以保证人工智能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开展深层次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结束语
        总之,“为了乡村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应该成为乡村中小学一切教育活动的圭臬。而只有明确乡村社会背景给予乡村少年成长的潜在规定性,积极主动吸纳外部有益资源并将其“化入”乡村学校的教育生活,才有可能为乡村少年的成长建构出恰切的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梁炜莹.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2]雷玲,赵文安.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助力学生创造未来[J].教育家,2019(28):49-51.
[3]孙琦.开放式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辛晓玲,付强.学校教育空间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9(04):39-44.
[5]王玟,耿涛.开放式教育下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9):83-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