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恒
华南师范大学 511436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劳动教育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阻碍,发展形势衰落迹象显著,期发展不良不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的掌握与劳动观念的培养。本文利用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要点,关注身体行为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强烈联系,促进学生劳动认知的发展,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劳动教育;教学情境;教学实践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概念界定
具身认知理论逐渐成为一个焦点,被认知心理学视为一个新取向。[[[]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2):220-234.]]该理论认为认知、身体与环境为一整体,人的认知发展依赖于身体行为的发生,强调实践行为的发生,认知的内容由身体的行为所提供。因此该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增添了知识获得的新渠道,解释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具身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随着学科认知领域的不断发展,不同专业的联系性也逐渐增强。心理学诸多理论知识也被频繁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助推着教育教学成果的形成。因此必须在潮流中把握住此契机,挖掘其对于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所蕴含的价值[[[] 曹周天.具身认知理论引领下的有效教学变革[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01):40-44.]],指导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推动教育目的的实现,更好地育人育才。
具身认知理论推崇知识获取的新渠道拓宽了教育领域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启迪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新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封闭枯燥,简单机械式的接受性教学形式难以全程把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主导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具身认知理论注重实际行为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究与合作,创新原有教学形式,丰富自我的经验体验、实现了自我的经验分享。[[[] 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4):27-32+67.]]利用具身认知理论,对革新原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实质性助益。
二.现代社会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 贯彻教育政策方针,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杜玉波,赵长禄,李和章,程基伟,王义遒,胡显章,谢维和,马陆亭,刘宝存,孙华,李健,程钢,杨光明,侯定凯,庞海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7-12.]]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领域中的关键,是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推崇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从实践经验中华推动个人的认知发展,形成注重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用学生的行动推动着自身认知的发展,养成勤恳兢业的道德风尚,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中小学阶段处于人一生发展的最初时刻,此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对于后期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了解劳动对于自身的意义,故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引以重视。
教育是国之根本,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颁布的多个政策中也均有体现劳动教育。“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品质的劳动力,推动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弘扬劳动精神。
(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新型劳动人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文明的不断创新,传统的劳动模式已经变革,社会分工也朝着精细化、交互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张笑扬.论智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分工论的价值实践[J].理论导刊,2017(09):51-53+82.]]智能化的科技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为劳动创造出了诸多机会,为高素质人才展现自身提供了更多平台。劳动力行业与类型也不似以前单一的传统劳动,体现出现朝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开始逐渐把侧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层面。智劳动形式的变化要求劳动者应注意时代节奏、及时掌握好劳动发展的新技能,这无疑是对劳动者的自身素质的一个挑战。
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体现价值。想要更好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培养的人才紧贴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式应不断融入新元素,新思想,呈现出结合时代要求的思维取向。劳动教育也应朝着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与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相结合,配好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文件,将时代所要求劳动人才的培育观念和目标落在实处。
三.现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涵理解浮浅,学生负担增加
现今劳动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学校等教育主体逐步加重劳动课程开设比率,但由于缺乏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及相关劳动教育人才的辅助,导致劳动教育停留在浅层,其核心价值未有明显体现。其主要原因为学校管理层面对劳动教育理解不透彻,将劳动教育视为进行纯粹的体力劳作。在对内涵的窄化理性下,安排单纯的劳动知识普及讲座、卫生清洁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无需脑力锻炼、只进行简单机械的操作,而此类徒有其表的活动只能增添学生的负担,对学生认知的长成意义不大。[[[] 任虎虎.基于具身认知 践行劳动教育[J].华人时刊(校长),2021(02):60-61.]]
(二)教育场所封闭,形式主义盛行
劳动教育还未切实落实到国民教育体系,为了“应试教育”的利益和上级考核的要求,仅部分中小学校开设有关劳动技能的课程教授劳动技能知识要点。[[[]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老师单方面讲解劳作方面的知识,劳动教育主要场所局限于教室,没有给予学生实际体验的机会,劳动教育只处于表象,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体验没有得以丰富。
另一方面,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会定期组织参观种植园等,让学生走出学校,实地感受劳动的辛勤。而由于大部分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此类宝贵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得以开展,即使开展,学生也只是观望,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接受劳动教育,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高自身对于劳动的认知水平。
(三)师资力量匮乏,评价机制薄弱
由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应试思想根深蒂固,导致现代社会各界只注重选拔性考试,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养成,致使应试教育稳定处于主导地位。
虽然应试教育下对于人才的选拔与教育单位的管理有贡献之处,但欲思其利,必虑其害,它所带来的弊端也正在逐渐遏制住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让学校、家长及学生只在意学生应试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应试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领域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程度不高等缺陷日渐暴露,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化的培养,劳动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尚未有合适的教育评价体系来指导实践,缺乏顶层设计的带领,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就有显露出力不从心,后劲不足等问题,[[[] 熊晴. 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20.]]
四.具身认知理论对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具身认知理论对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它创造着人类的全部文化,因此劳动及劳动者具有“无上光荣”的价值。[[[]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45-4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强调中小学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中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使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小学生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着实践行为的发生,环境对身体的影响,而身体推动着认知的发展与马克思劳动观所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奖材料变为材料的观点互相验证、相互联系。
不同时代赋予劳动不同的价值,而不管时代与科技如何发展,劳动的本质不会改变。因此要认真学习劳动本质论与劳动原则论,发挥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局限于教科书授课等传统教授形式,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劳动价值体现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之中。
(二)具身认知理论对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具身认知理论重视实际活动的参与。实践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没有实践行动的参与只能让学生的认知发展停留在知识客观存在的领域,限制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劳动技能的把握不足,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因此劳动教育发展必须依托于实践,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体验,构建自身对于周边环境的认知体系,获得信息的交互,从而提高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能力。
具身认知理论从客观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实际操作的参与,突破传统教育将教学过程封闭于狭小的空间。这一理论主张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影响,促进了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爱上劳动,爱上生活。
五.利用具身认知理论加强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推动劳动教育的具身化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提升劳动能力、掌握动手技巧的教育。在劳动的过程之中,学生逐渐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之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实践活动的技巧,进而提升自身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为认知提供基础,身体的主观感受和在生活情境之下的经验积累,推动了语言能力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理论基础,劳动教育应让学生解放思想,打破行动的桎梏,解放身体,能动地参与劳动,促进学生身体与心智的发展。[[[] 赵婉斐.具身认知视角下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0):62-63.]]
(二)深化内涵理解,实行专业培养
致使劳动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校管理人员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实现其核心目标。因此学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技能教育结合,扩展劳动教育形式,创造富有时代内涵的劳动教育模式。教育有关部门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构建教研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多层次的探究实践活动,[[[] 王飞.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素养结构与提升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2):19-2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开放教育主要场所,将教育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劳动认知的发展,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钱琴红.论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突围[J].中学教学参考,2021(12):72-73
作者简介:.
姓名: 陈伟恒
出生年月:1996.06.02
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历: 硕士研究生
邮编: 511436
]]
(三)改善学生的劳动环境,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现如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生活条件日趋优越,学生劳动的主要场所限定在学校与家庭之中。在单一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抑制,劳动情绪低迷,不利于劳动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应敢于打破封闭,促进教育资源的供给合理化,使学生接触开放的社会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学习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市场、养老院、社区等环境下做访谈、义务劳动,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理,感受社会各界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成果。而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将自己理解的劳动与自身劳动的体会分享予其他同学,最后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对每个小组、同学进行客观分析,即落地式地感受劳动意义,又丰富了教学的评价机制,促进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四)活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兴趣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因此劳动教育可以与现代信息融合,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引领,推动劳动技术的进一步实施。如利用多媒体三维展示,让学生懂得劳动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于劳动的兴趣。又如播放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动,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益处。 再者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劳动的发展历程,普及劳作的优良历史传统。
(五)端正自身劳动态度,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学校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之外,学生本身也应积极接受学校的育人观念、主动参与劳动教育普及的举措。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自身独立性,把握劳动机会、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所讲授的劳动要领和参与到所安排的劳动实践环节,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劳动成果的同时,与他人分享劳动的经验,宣传劳动对于自身的良好影响,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快乐。
六.结语
劳动教育强调实践、创新和自我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之中充当指导者,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性活动。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通过其对身体的调动参与劳动教育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思维定式。劳动教育与具神认知理论互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把握劳动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