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分析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钟恕
[导读] 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恕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61000
        摘要: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它不仅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摘要:本文根据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对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一、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一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个人行为习惯,二年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共环境卫生教育,到了三四年级后便进行了班级、环境、家庭、网络等教育,这时候的他们渐渐懂得了集体观念、社会意识、卫生习惯;到了五年级,学生渐渐有了国家意识,在三四年级基础上涉及了国土和历史,但是这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起来也乏味,所以很难达到培养素养的目的;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法律、法规、自然灾害、人文地理、科技、环境等,相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安全常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很难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道德规范是此学科的目标,是学校德育的奠基石,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是当你和他们相处下来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这就是素养。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未将德育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二、小学其他课程学科素养的培养
小学教学中目前开设17门学科,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素养,以英语学科为例,此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四个维度。英语是一个特殊的课程,它不比用母语进行交流的学科,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是强调培养学生以语言交际为目标的综合性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进行交流实践的语言环境十分费时、费力,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实物卡片等,这就为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因此大部分教师认为这种方式费时且收效甚微,同时,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控制课堂的效果也会变差。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会放弃这种模式,采用直观、简单的教学模式,一来方便控制课堂,二来可以直接就知识点进行练习,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其他学科也都是学科化比较强的教育体系,同英语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明显欠缺。


再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其课程主要围绕价值评估、问题解决、创意落实等方面,整个课程的设置是呈递进式和回旋上升的模式。其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动手操作的实践技能,甚至是日后的职业担当等,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在开展这门学科。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面对,比如课时安排不合理,每周一次的教学不仅容易成为其他学科的牺牲品,甚至自身教学进度的完成都有一定困难;其次是教师对综合实践这门学科没有高度重视,甚至觉得不是自己专业的学科,对于教法和学法无从下手,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朗读和提问,并没有将其核心素养贯穿于学科中。
综合实践是如此,英语、语文、数学更是如此。小学现在开设的课程很多,不同学科所要培养的学科素养也不一样,数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英语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同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进行了简单的培养,这样不仅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未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养的目的。那么如何找一个切入点将各科的学科素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呢?这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四、将小学德育内容进行调整与补充
(一)以综合实践学科理念为参照
综合实践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实践方式的学科,它转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此学科的学习方式符合小学德育建设。所以新课程构建在内容选择上应与社会和学生发展实际紧密联系,选择综合化、社会化、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可感的操作对象、贴近现实的生活以及开放的学习领域;在学习方式上建议与综合实践的创新性、可操作性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体验学习能力、自我构建和反思能力等;而在学科理念的选择上,应着重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活动的综合参与能力。
(二)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
在构建新课程的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都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反映学生需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从细节入手,在健康、性格、行为、气质、能力、品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在教材编排中,每册教材都设置行为与习惯、运动与健康、沟通与交流、兴趣与特长、外表与气质、人格与修养、底蕴与智慧、幽默与情绪、责任与担当、理想与成功十个板块,十个板块都呈梯度逐一上升。首先从人类需要健康的身体开始,让学生学会沟通、懂得沟通;其次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逐渐培养学生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人格魅力;最后要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因为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要找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德育的建设除了学校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德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需要教育者认真对待,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穆凤霞.浅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7(36):167.
[2]?张雪梅.如何将德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01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