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孔子孝思想中的“无违”与“几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   作者:王英楠
[导读] 孝是中华传统思想中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王英楠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重庆南岸 400000

        摘要 孝是中华传统思想中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先秦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孝的内涵经历了无数贤人的丰富完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价值观念的形成。本文以孔子孝思想中的“无违”与“几谏”为代表分析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以及现代人对无违与几谏等观念的违背,最终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现代价值; 孝思想; 无违;几谏

                 一、“无违”与“几谏”的内涵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在这里说的无违其实就是无违礼,无违礼不仅是不违背双亲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不违背侍奉父母的礼节,丧葬和祭祀的礼节。事之以礼的核心就是无违其礼,父母在世时要知恩感恩,以礼事父母,父母不在时也应依礼埋葬,依礼祭祀。所谓“慎终追远”,也是指通过仪式、丧葬之礼等来承袭父母,追思祖先,打开并探索自己的个体生命,以此来看,无违礼不仅不是盲目的顺从,反而对于个体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认为侍奉父母,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几谏”是委婉劝谏的意思,父母生活了几十年,一些行为或思考方式已经养成,轻易无法改变,当遇到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委婉的提出建议,不是盲目顺从变地“愚孝”,如果盲目迎合父母的错误意见而不进行劝谏,那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之地,这也是不孝。当父母不愿听从自己地建议时,我们依旧应该心存尊敬,不做违背礼节地事,因为父母的生养之恩浩荡,无数的岁月中他们都心甘情愿的为子操劳,“父母唯其疾之忧”,我们也当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点滴关怀,不能因为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告就违背“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孝道礼仪。
         二、现代社会对“无违”与“几谏”的违背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人们的情绪更加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影响,一些在外不容易被发泄的情绪留到家中就发泄到了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身上,殊不知父母承受的不仅是这份委屈,更是对子女生活的担心与忧虑,这样的作法自然不符合道德常理,也有违孔子说的礼和孝,但在当今这个“一切为了孩子”的社会中已经变得十分普遍。许多人缺乏孝老敬老的意识并且对于孝的认知存在误区,孝的表现形式越来越物质化,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事之以礼”的内涵,将礼节偷换概念为礼物礼品等,认为只要给予父母足够的物质资源就可以说是孝,殊不知对于年长者来说,再富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替代子女陪伴在身边所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因为“无违”并不仅仅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更多的是怀揣感恩之心侍候父母周全,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体谅,让他们真正由内而外的感受到子女的呵护与关心。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

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只给予物质却做不到“无违”侍奉父母的礼节,心中失了爱,不知感恩是何物,如何区别人和犬马这两者?或许是现代人过分的追求了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的对传统儒家孝文化的继承,才导致他们的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孔老夫子的要求,完全背离了“无违”。
        除了一些“有违礼”的情况,现在人对“几谏”的违背也时有发生。家庭中小辈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本末倒置,年轻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年长者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往往父母做的有些许偏失就使自认为正确的小辈们不悦,对父母大喊大叫,十分不敬。子曰“色难”,以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在孔子那个时期尚且不易,更不用说道德失范严重的今天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父母的爱陪伴着我们,即使有的家庭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伤害过孩子,我们依旧要摆正心态,面对他们的错误我们可以委婉的劝止并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毕竟父母不是圣人,宽容、原谅和沟通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三、以“无违”“几谏”为代表的孝思想的现代价值
        从个人角度来看有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倘若一个人连孝敬自己的父母都不懂,那他如何能做到尊敬别人呢?只有体会到孝的内涵,明白什么是不违什么是致谏,真切的感知父母的不易并发自内心的知恩感恩,才能推广至爱护社会上的其他人,从而为自身与周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社会方面来看发掘儒家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利于实现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家是人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原生家庭能影响一个孩子日后的生活方式,同样的,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与否也影响着父母的心理状态,一个普通家庭若是能够做到父慈子孝,那必定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而无数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就可以组成一个幸福感极高的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国家方面来看把握住孝文化的要义,发掘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固我国的思想文化根基,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人的思想中总是有着思乡怀土的情结,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有着孝这个纽带,家才为家,国才成国。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根本,而孝是维护家庭关系的纽带,是无违事父母之礼,是事父母几谏,只有真正将孝深入到国人的灵魂中,才能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爱家推广到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将孝由家庭责任转化成社会责任。
        
                                                结语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被古人认为是立德之本,对人的行为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孔子的孝道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被曲解为盲目愚孝,从而导致现代人不能很好的继承和掌握。其实孔子思想中的“敬亲”“无违”“致谏”等观念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们致诚恭敬、敬老孝亲的优良品德有着重要作用,在道德失范严重的今天,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孝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0.12.
[2]赵正杰.孔子的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C].南京大学,2014.
[3]赵昶.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C].延安大学,2016.
[4]赵雪.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传承研究[C].渤海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