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丽娟
石河子第十三中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最佳朗读效果。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
一、注重范读,以情激情。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着每个学生,引导着学生积极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形象的动作,使学生词语有了鲜明、形象的感知,感受到秋雨的美,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创设情境,引情入境。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一种情感的意境,营造一种朗读的情感氛围,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能在读文中表达出真情实感。一年级课文中有美丽的童话故事:《夏夜多美》、《小壁虎借尾巴》,诗歌:《柳树醒了》,还有一些有趣的字谜、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并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关注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切入点,老师要用孩子们喜欢听的儿童语气去讲述,孩子们喜欢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角色去读、去演,去感受情景中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把孩子带入文字所描述的鲜活的情景中,在享受、愉悦、轻松与快乐中让孩子学有所得,使老师教有所获,达到两全其美。
三、形式多样,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充满兴趣,才会乐于去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换朗读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渲染一种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朗读,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在处理冬天性格的巨人与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朗读中,采用了男女生角色对比朗读。先采用情景导入,利用画面让学生从巨人的言行举止中来感受他的任性和冷酷。再通过读中促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当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时,他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呢? 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体现了童话故事在表达上的特点。
? 在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中,出示巨人前后两次不同的话语,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通过这样的朗读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学后,学生有的说:“人不要自私,要学会爱。”有的还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明白道理时,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
四、理解品味,读中悟情。
自己通过探索研究得来的知识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品味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才会真情流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样的一篇课文,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人读得干涩无味,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第一节时,我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边读一边想乌鸦的心情,想想怎么样读才能让别人了解乌鸦当时和心情?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学习,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自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五、赏读、美读,升华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并能创造性地再现课文的情感。赏读、美读课文是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一些优美的句、段,要让学生反复赏读、美读,在读中感受课文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自读自画、表演朗读等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让学生加动作表演读,使学生对雨点落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态不同有了更深地感知,体会到了小雨点的快乐心情,并能在动情的朗读中表现出来。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将情感真正地融入朗读课文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朗读品质,使朗读有质的提升,丰富朗读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