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秀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双洋小学
摘要:我们当前已经步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信息应用已然十分普及,教育事业也同样应用了信息技术。就当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中已然应用的十分广泛,该技术的应用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和生动性,也能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帮助学生梳理心理,解决各种学习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不断落实促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和教学必然要求。我国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迎合时代发展,强化教学创新,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标准,在努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为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为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提供帮助。
一、补充教材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教学内容也大多来源于教材,教师们不善于用用辅助工具教学,这使得学生很难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即便学习成绩优异,也很难在语言应用能力上得到提升。直至步入新时代,教师们开始广泛的利用信息设备,在网络上搜索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素材,这不但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为丰富学生知识面提供了方便。互联网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难得的共享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丰富语文底蕴,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举例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圆明园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和寻找一些有关圆明园的介绍。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自己所搜索到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对圆明园的相关历史进行了解,同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度剖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文学作品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后给予学生自由讨论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抒发自己的所读所感。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分担教学压力
相比传统的灌输式语文教学模式,现代的信息应用教学法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也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作为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日常的备课完,还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突破教学难点,借此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最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举例说明,在《少年闰土》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难以感受文中鲁迅先生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阻碍。而从教师角度来看,这同样是一个教学难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抒情,教师则可选择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简单的与闰土有关的动画,让学生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力。当了解完这些内容后,教师还可向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旧时代封建思想的电影,借此让学生了解到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优化课堂时间
信息设备能够帮助教师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利用。这一信息应用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了学习便利。举例说明,相比于从前,教师再也不用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打印在纸上分发给学生,只需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而后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对文章进行品读即可。这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方便了学生学习。
举例说明,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并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首先要清楚该文章所讲述的核心,而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内容的方式了解到文章背后隐藏中心思想。通过该文章的阅读,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相处时会发生的一些情绪变化。因大多数小学生都年龄较小,所以他们自控力很差,往往一件小事就会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是,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父母的苦心,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和父母之间的矛盾。通过阅读,学生们会逐渐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与该文章内容有关的视频,这样的教学模式应用减少了教师在口头上的讲解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迎合时代,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教学便利,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更多可能性。这些改变对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很大助力,教师也能借此更好的为学生创建高效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武晓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及破解[J].新课程研究,2021(02):70-71.
[2]王春兰.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