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   作者:乐世凯
[导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反复重复与练习的结果

        乐世凯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晏阳小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   644400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反复重复与练习的结果,是后期行为约束的结果。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在有计划的训练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人的一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习惯十分重要,一方面,能大幅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克服学生依赖他人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学习习惯
        引言: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习习惯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进步起到抑制作用。可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且也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会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严格训练与要求,约束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学习语文知识之前,学生可以针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前准备预习工作,以便讲授知识时能够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课前预习工作可分为三项,分别是,每天的预习工作、每周的预习工作和每学期的预习工作。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文言文二则》一课时,学生可以进行提前准备预习工作,以便上课时能更轻松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相较其他课本知识内容而言,《文言文二则》较难记忆。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每日的预习工作提前进行预习,用彩色笔标记文中看不懂的字与词,方便次日教师讲解时重点记忆。可见,提前预习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难点与易错点,提前对上课要学到的知识内容有简要的认识,大幅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率。应该注意的是,随着预习次数的增多,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可能会因此而衰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预习活动。例如,将全班分为几组,组内选出学生代表,分享自己每天的预习成果。预习活动的举办,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及时分享自己的预习感悟与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逐渐提高学生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在预习活动进行时,多多地表扬也会对习惯养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获得集体荣誉感的过程中,形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
        自主作业能够体现学习者的张扬性,自主作业的布置,能够让语文知识颇具灵活性,让学生在日常中发现语文智慧。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不仅要布置书本中的基础作业,也可以根据讲解的课文内容设计灵活附加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附加作业。自主作业的设计,一方面,能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萌生更多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设计附加作业——我眼中的春节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主去完成这项作业,最终由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给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让学生们在竞争中不断约束自我,形成良好的自主作业习惯。附加作业的出现,不再让作业沦为一种学习形式,而是将学习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成果享受。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现如今,语文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求小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量,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多方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多方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一文,书本中仅仅选取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一个小片段。为了能让学生更丰富地体验到这本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鲁滨逊人物描述,可以鼓励学生观看《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籍,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探索大量的知识。
        2.用朗读的形式获得感受体验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又一途径是进行有声朗读,在进行有声朗读训练时,教师作为率领人物,应注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并运用流利的普通话,利用有声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想表达的语感美与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感情注入,进行有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牛郎与织女久久不能相见的情感以及相见时的情感。通过丰富的情感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入牛郎与织女相会时的场景,让他们明白这首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模仿,通过学生的有声朗读,能够将他们置身于这首诗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画面联想。
        3.课外阅读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教师可以由简入深,逐渐引导学生思考与阅读,展开丰富的阅读联想。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走入语文阅读情境中,使学生获得更完美的阅读体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本,不再拘泥于书本中,阅读更多课外书籍。  
        四、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合作探究,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以合作小组为载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在团队学习的氛围中提高追求知识的探究欲。另外,在布置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利于组内合作探究的思维线索,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关题目,让各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分析,选取代表进行组间交流。
        结束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时时刻刻贯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时,应让学生积极主动阐述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以建立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任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J].名师在线,2020(31):41-42.
        [2]张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J].新课程,2020(35):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