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秋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理念对如何利用不同文本体裁来培养学生的相应语文思维能力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体裁;阅读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语文课程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因此,语文课程本质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加深入人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载体的教材,其中自然缺少不了丰富多元的文本,而这些不同体裁的文本恰恰是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征的关键,而对于学生来说,面对不同的文本该怎样阅读,如何从中有所收获便成为了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
一、注重细节,连贯思维
1、明确方向,实施教学
以教材中占比较高的记叙文体裁为例,记叙文的特点主要是对于描写对象的刻画,也因此衍生出了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不同主题的记叙文。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方向来挖掘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那么探寻和挖掘这些思想感情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在长期的训练和习惯养成下也就最终发展成为了相应的阅读思维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形成阅读思维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具体表现为阅读者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来进行合理且细致的分析、理解和把握,从通读浏览,到确定文中各要素,再到思想情感的挖掘与升华,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样的过程便是阅读者良好且连贯思维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进行批判、赏析与创造。
2、指导强化,能力提升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于文本的建构也就不再是文字解读阶段,情感方向也就愈发明确,通俗来讲,初中阶段的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阅读逻辑思维。阅读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品尝到咀嚼,再到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去调动自己的已有认知经验,与文本之间产生联系,进而判断出文章的基本语言要素,从而沿着目标方向进行深入挖掘,如此才可以说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和赏析。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丰富,其各方面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阅读亦是如此,很多原来读不懂或是理解浅显的文本,在许多年之后再读发现自己看到的与之前大不相同了,从单纯的认读到理解,再到体会和共鸣,这是阅读价值和意义,也是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例如,在《台阶》中,初读可发现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既是写文就需要把握人物形象,去挖掘作者隐藏于其中的情感。
通读后可以发现,挖掘本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即“造新台阶前”“造新台阶过程中”“造新台阶后”这三个阶段,从三个不同的时间点来找寻到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刻画描写,进而对比分析,总结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明确要素,整合文本
说明文主要在于说明,所以会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特征,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表达逻辑十分清晰工整。那么阅读说明文首先需要从说明对象展开,接着明确文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特点,从而把握内涵主旨。在阅读开始前,可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对文本进行初次处理,接着在深入阅读中有目的地进行解析,从而获取信息,达到对阅读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整合、发散的过程中实现提升。
具体来讲,阅读说明文需要全面地来对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其所指向的内涵进行整理挖掘,那么在有限的教材文本基础上,教师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另一方面恰到好处的引用也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信息整理的基础上,说明文阅读需要进一步的语言感悟,该过程则需要在调动思维的前提下进行思维发散。一般而言,就初中阶段可能会遇到的说明文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平实和生动两种,这都是就语言角度来分辨的,加上说明自身的特点,教师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解读语言,掌握不同主题下的说明文语言特征,以切实理解和把握语言平实与生动的具体差别。基于语言认知经验之上,便可以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进行梳理,比如说明文在表达顺序上一般会具有逻辑严谨等特点,所以学生的解读原则和思维方向也就应当遵循文章的逻辑性与严谨性特征出发,加上一些文中经常会有的专业术语或科学现象,更需要结合相关的资料来进行分析阅读,以挖掘其科学的本质内涵。可以说,说明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就是指向对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整合与提升,透过文本表象来发现规律,找寻内涵。
三、对比迁移,思维深化
应用文是一种体现社会性、实践性与生活性相互统一的文本体裁,其多用于传递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不同领域、行为的态度。随着当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应用文的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从一开始的书信和便条,到倡议书,启事等等,相较于其他文本体裁,这一类贴近社会生活的文本则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阅读思维,形成一种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以启事类文本为例,作为应用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体裁,教师需要根据主题来引导学生关注到文本中的各个要素,从格式规范化到语言表达,再到对其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解读等等,如此才能够形成对此类文本的整体认识。一般来说,常接触到的启事类型的文本,需要包含标题、内容主干、署名以及日期等,教师可以通过正反例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虽然,应用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但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认知,缓解阅读疲劳,活跃阅读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关键的转型期,而此阶段下的语文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到不同文本体裁的价值,来结合实际学情开展具有思维导向价值和意义的阅读教学,发挥语文课程在内容编排上的多样性优势,以推动学生正确、有效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周维国.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9(02):186.
[2]王宗芹.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11):50.
[3]洪长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J].科普童话,2018(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