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十八中学 安徽省 合肥市 230601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学科教学要凸显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育人取向。根据不同的层面,数学学科教学育人包括数学知识育人、数学技能育人、数学活动育人、数学思想育人、数学文化育人和数学生活育人等六重境界,分别侧重“育生知”“育生能”“育生行”“育生心”“育生根”和“育生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育人 境界
“育人”是教育之根本,是教师之职责,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凸显了我国教育改革对数学学科教学育人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数学学科教学育人,我认为有如下六重境界。
一、数学学科知识育人
数学教学最起码的要求是“传授”数学知识,所以数学知识育人是数学教学育人的第一重境界。数学学科知识是数学本质属性与联系的客观反映,属于理性知识。数学知识是打开数学“殿堂”和认识数学规律“宝库”的钥匙,是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是形成数学语言、数学色彩和数学性格的条件。
在“数学学科知识育人”中,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而是“育其知”,培育学生的认知和感知,借助数学知识“教会”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甚至“乐学”,并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所蕴含的“丰富营养”,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悟性和修为[1]。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的心里生长出对知识的追求与热爱。若学生对数学有了追求与热爱,我们又何须担忧学生不主动、不自觉学习数学。
二、数学学科技能育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数学教学而言,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既不能忽视“鱼”的价值,更不应过于夸大“渔”的能效。显然,数学教学中渔不同的鱼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授何渔”要依据“鱼”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事实上,“渔”与“鱼”一样,都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2]。那么,数学教学怎样“渔”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渔”不仅是指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还包括数学的专业技能,数学学科技能的习得,既需根植于数学学科的系统知识,更需厚植于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训练。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经之路。
技能育人是数学教学育人的第二重境界。
在“数学技能育人”中,教师要围绕“育生能”的目标,秉承“差异、个性化”的教学育人理念,依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客观规律,做到“因材施技”和“因技施人”相结合。
三、数学学科活动育人
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没有数学活动之水的浇灌,就没有数学教学鲜花之盛开。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也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过程,并且这一过程由数学活动串联而成。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极力推崇“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认为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教师要积极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我,成长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养成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4]。
数学学科活动的范畴很广,凡是跟数学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数学学科活动,但这里侧重于数学主题活动、项目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即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育人是数学学科教学育人的第三重境界,重点是“育生行”,即构设“行远成人”的育人意境和价值追求。在人生成长路上,学生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因为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会构成生命的宝贵财富。
四、数学学科思想育人
数学学科思想是数学固有的本质属性,能够反映数学知识本质、数学思维特点和数学学习规律,有“数学教学的精髓和灵魂”之称,对数学学习、教学、应用和发展有着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数学学科思想育人是数学学科教学育人的第四重境界。与其他相比,数学思想育人“能致远”。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育生心”是数学教学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数学老师要依托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慧光”,引导他们从中相遇生命的开悟、顿悟和觉悟,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收获思想,收获成长。
五、数学学科文化育人
文化是教育的根,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文化。通过数学学科文化的路径来培育学生,实质就是“育生根”。《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数学教师追求数学学科文化育人的境界,就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来焕发学生自我约束的自律力、自我反思的成长力和自我成长的生命力。
六、数学学科生活育人
生活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活”的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并通过数学生活育人。“活”,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品质发展的最高境界,所以,我把数学生活育人定位为数学学科教学育人的第六重境界。当然,数学学科生活化教学只是数教学途径或手段,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生活数学化。所以,数学教学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汲取数学精粹,让数学核心素养铸强他们生活脊梁。
总之,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活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生活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交融的,共同构成了数学教学的过程,都以“育人”为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数学教学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和渔场”,更要使学生懂得“渔何鱼,渔几何鱼”,知道“何时何地鱼”和领悟“何时何鱼不得渔”的真谛,并且还要使他们走向“护鱼护境,和谐自然”的自觉和自律。
参考文献:
[1]李文送.数学学科教师究竟教什么[J].中国教育学刊,2016,(9).
[2]潘建辉.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
[3]林崇德.从智力到数学学科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4]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提倡“活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