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娟
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回顾、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或者虽然感觉到要挖掘学生某方面的学习经验而表现出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学生学习的这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更多地被解题经验所替代,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认识,如何在教学中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从理念走向行动?我想结合具体案例略谈几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1、继承原有经验,丰富现有经验。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现实学习经验,不能视学生为白纸一张,充分认识到学生原有学习经验对于新数学学习的作用与价值,以真正引领数学课堂教学,借助学生原有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现有学习经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从实物中感知角,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角板,问你知道为什么叫三角板吗?从中引出角。生活中还有哪里有这样的角呢?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数学上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接着通过触摸感知角的特点,请小朋友用三角板上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手上留下了什么?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引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学生掌握角的各部分后,及时组织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判断后再回归生活,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后,及时组织学生动手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也出示了一个自己创造的活动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那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会变化的角,引出剪刀上、扇子上都有,并及时展示,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角最大,什么时候的角最小?感悟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
【思考】“ 角 ” 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引出角,通过触摸、观察等活动认识角的各部分及特点,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学生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建立起角的表象,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又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材料创造一个角,边操作、边思考,在创造中理解角的特点——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在交流中体会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只是过去我们并未特意从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一视角来解读它,发掘它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2、依托生活经验,提升数学经验。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很多数学知识可以依托学生具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想办法激活这些经验,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经验的同时,以生成新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认识人民币》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出示一家文具店和2个小朋友的情景,他们想买一些文具,需要拿什么来买呢?自然引出钱——人民币。接着就以谈话的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你们平时都见过哪些人民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拿出信封里的这些真实钱币向同桌介绍,主要说清这张钱是多大面值?你是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从哪里知道的?同桌互说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老师穿插设疑,介绍盲点、国徽等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快速判断什么面值中,总结出我们除了通过看数字和汉字来认识人民币,还可以从颜色上来分辨他们。认识完所有的人民币后,让学生迅速将这些钱分分类,在分类中知道:既可以按人民币的质地,把它们分为硬币和纸币;还可以按元、角、分(单位)进行分类。
最后,根据情景安排购物环节,让学生亲自去逛文具店模拟买东西。实践后交流:如铅笔5角钱一支,怎么付钱呢? 8角钱一把直尺,怎么付钱呢?学生讨论交流。如果我只有1元钱,可以买哪几种物品? 我想用1元钱买3样物品,够不够? 说说看买什么? 1元钱买1枝铅笔应找回多少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买一个钻笔刀还差多少钱?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经验。
【思考】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途经有很多种,其中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也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供基础。如上的教学中,通过老师不断设疑、追问、交流,直指数学知识的实质,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实现由生活经验向数学经验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学生学习数学,要把握从生活现实上升为数学现实的完整认识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全过程,这是抽象数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过程,对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中凸显活动的内涵,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真正实现生活经验向数学经验的转化。
3、借助活动体验,促进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如概念学习中,学生能背诵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往往还要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实践中证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真正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案例】《平均分》
如教学平均分时,在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数进行平均分。
活动:根据平均分要求,再次操作。“再增加2多花,有8多花了,你会把8多花平均分吗?”想想平均分要注意什么?自己动手分一分,再交流汇报。最后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三种方法都是平均分呢?又一次紧扣概念内涵,“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比较三种分法,你们发现什么?(总数不变,每份分的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分的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
【思考】数学概念是反映这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好概念,才能充分认识好某一事物的本质,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思维是以形象化为主,而数学概念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8多花进行平均分,学生在根据要求的平均分操作中,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数学中的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紧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总之,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元素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多重联系。我们应该用一种崭新的眼光聚焦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继承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丰富学生现有经验;在依托学生生活经验中提升数学经验;在借助操作活动体验中促进数学思维;在构建知识体系中完善活动经验;真正实现在对教学理论的辩证解读中实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寻求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