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山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在新时代,各学龄段的教师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尤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加以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注。本文针对课堂导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数学;应用;策略
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师通过故事、题目等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后从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过渡到教学上的一种常用方法。课堂导入能够实现更为自然的衔接,甚至能够通过一些趣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度专注。除此以外,使用课堂导入的方法还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更好的铺垫,所以说,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好这种方法,通过高质量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
1.课堂导入应该遵循的原则
1.1导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而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引导者.因此在制作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认识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资源充分加工处理,使之更加适应学生,而不能总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1.2导入要以教学内容为主,服务于教学目标
导入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主,充分理解教材、开发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合理的导入过程以及应用合理的导入方法,为新的课时做好准备、做好铺垫工作,根据内容的需要做好恰当的设计,让教学目标得以践行。
1.3导入设计要简洁、合理,针对性强
导入一般要控制在五分钟左右,时间过长会占用后面的教学时间从而打乱教学计划,形成相反的效果,所以在设计导入上一定要把控好时间,内容必须要简洁,不能过长,让学生能直奔主题,同时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作出相应的导入,针对教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很好体现于课堂导入,而不能盲目地导入。
1.4导入要随机应变,具有启发性
导入是人为设计的,它可以有个人的想法,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导入方法设计好的导入,不能随意模仿别人,一成不变,否则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导入的设计也要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2.1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导入。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对后续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单一生物细胞分裂一次变成两个,两个细胞再分裂以此变成四个,四个细胞再分裂以此变成八个,那么,如果单一细胞进行100次分裂,会得到多少个细胞?”这样的问题想必是很多学生一直以来的问题,能够非常有效地勾起他们的好奇心。
2.2对旧知识进行复习
在应用课堂导入方法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因为对于高中数学来说,知识体系相对复杂,而且知识点之间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就应当在课堂导入时,适时地通过旧知识的引入,来实现对新知识教学的良好过渡。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从一次函数入手,带领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特点,然后通过大屏幕为学生展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各种区别。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一次函数知识的巩固,还能对二次函数有一定的了解,对课堂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帮助。
2.3通过实践进行导入
所谓通过实践进行导入,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对相关内容的探索,让学生发现知识点的规律,形成更加牢固的掌握。比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张纸,让学生通过折纸来发现对折次数和对折之后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一旦发现这种对应关系,会形成更加牢固的记忆,对他们完善知识体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结束语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课堂导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注,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的课堂导入技巧,找准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高质量的课堂导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本文针对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应用方法进行讨论,希望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军强. 巧用导入打造趣味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4):146+148.
[2]杨颖.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形式的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5):151+153.
[3]刘智敏. 浅议高中数学导入教学的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