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   作者:杨顽
[导读] 本文围绕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与高年级阶段下的音乐教学特征,

        杨顽
        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与高年级阶段下的音乐教学特征,粗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据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年级;合唱;技巧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可以用来表达对于世间万物、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感态度与情绪,除了能够给人带来听觉享受以外,还能够陶冶情操,实现更高层面的交流与互动。合唱作为一种乐曲的歌唱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较为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的活动形式,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素质教育理念和音乐教育特征出发,结合实际学情来选择有效的合唱教学方式方法,使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锻炼与提高。
一、教学内容的选定
1、符合规律
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程教材也都得到了更新改版,小学音乐教材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涉及领域等方面均有所改善,更加全面,而且照顾到了不同学习需求和特征的个体。从教材中可以发现,每一课内容除了基本的乐曲和乐理知识学习外,还渗透着文化领域的相关内容,目的就是在强调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要求音乐教学要围绕音乐表现、感知感受、欣赏创作和文化熏陶这些方面来展开。教材的意义是对于一学期教学任务的体现,而教师则需要思考选用何种有效的策略,去挖掘和实现教材价值和意义,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2、扬长避短
班级合唱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其收获多元的积极体验。那么这就需要从实际学情角度出发,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师要确保教学的开展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合唱教学应当本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品质的目标出发,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让不同特征和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够去表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比如有的学生音准可能稍差一些,那么教师可以先安排其到打节奏小组中当一名乐队成员;有的学生在性格上过于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那么教师则可以安排其到一声部,以身体律动来激发其表达欲望,或是选择一些时值较长的衬词来鼓励其进行歌唱表达,同时还能够丰富乐曲合唱的背景音。总而言之,班级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充分融入到这一集体活动中的同时,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享受音乐,释放表现自己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3、音乐审美
课程标准在将审美体验放在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第一位置的同时,也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由学唱开始转向以审美培养为核心。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组织开展合唱教学,同样也是为了发挥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和功能,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可通过教授带有地域风格和特色的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操,那么除了这些地方性民族乐曲,教材还在音乐活动中加入了一些与民族音乐相关的表演等等,目的同样是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能力。
二、合唱基础技能训练
1、发声
发声是歌唱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科学的发声不仅对于嗓子的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关系到歌唱是否能够持久,动听。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有必要为学生设计安排发声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位置,与平常说话区别开来,既能够保护嗓子,也可以使歌声更加动听,优美。就合唱而言,合唱中最常用的是跳音和连音,教师可以由此切入,设计无旋律的调音练习,来让学生进行元音字母的发音练习,在发音的同时去试着找到自己能够感受得到的发声位置,例如,选择小字二组的“re”音符来进行音阶练习,在进行半音级进上行后,再到半音的级进下行。此外,在发出声音后,口腔、头腔或是面部能否感受到震动等等,这便是产生了共鸣。发声的根本是气,用气能够使声音和发声位置达到统一协调,稳定的气息是歌唱的关键。
2、气息
如果要将歌唱发声比作汽车的发动机,那么声带振动就是输油管,气息则是汽油。气息是歌唱的根本,没有气息,不会有持续的歌唱,也很难产生高亢嘹亮的歌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气息的作用,即控制声音和吐字归音。小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很难做到正确的发声,比如声音的不流畅,或是忽高忽低等等,这其实都是因为没有用对气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合唱训练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气息练习。比如一般的歌曲起声分为激起和软起两种,在合唱训练中,不论哪一种都需要学生做到统一起声,所以要准备好用足够的气来支撑发声,并且在音色、音量和情绪上也要做好准备。在气息的支撑下,激起的音头精准且有弹性,声音洪亮且干净清脆,歌唱过程一气呵成。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实际等方面,避免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声带使用疲劳的情况。
3、吐字
字正腔圆是确保合唱旋律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将严格的吐字和咬字作为学生练习歌唱的必须要求,字尾归韵,咬字着力于声母,吐字着力于韵母,发声时运气和收字要准确,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一个扎实的歌唱型语言腔体。
综上,音乐教育也在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更新,歌唱活动也不再是特长生的专业课,而是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接触和尝试、学习的常规内容。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明确认识到合唱在音乐课程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真正使其对音乐的喜爱转化成为学习和提高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艳阳.情动于心,发乎于声——小学生合唱教学实践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18):210.
[2]张倩昱.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探讨[J].知识文库,2018(18):118.
[3]徐弛.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黄河之声,2018(13):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