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茜
青海省西宁市周家泉小学
【摘要】目前,我国基础体育运动以短跑,羽毛球等竞技体育为中心,传统体育文化被低估,一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无法继承和发展。将民间传统体育融合小学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地方民族体育价值,在养成终生健身习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体育;小学教学;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目前大环境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受限,没有声音没有热度。如今,大多数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完全没有了解,许多传统体育赛事没有接班人,逐渐绝迹。通过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体育文化,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特性与艺术性,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得以传承,从而发展传统民族的体育文化。
二.民族体育教育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
教师缺乏相应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学体育老师对通识课程理解很深,并且在实际授课中会尽量避免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和语言。尽管大多数教师支持引入民族体育,但很少有教师真正了解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甚至很少教师认为他们不需要了解民族体育文化。这使得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有效开发民族体育运动并向学生传授传统民族体育文化。
教师缺乏科学认知。部分老师已逐步开展民族体育教学工作,但是绝大部分精力与授课内容依然通过通识体育教育课程来完成,用在民族体育教学动力与授课时长均存在不足。同时,对于让学生选择的运动通常难度较低,相对熟悉并且不会中断原有体育活动,不解释新游戏的规则和内容。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民族体育发展缺乏科学性。
学校领导的态度不佳,根据参考文献的调查结果[2],学校领导虽然一直在努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但通常认为缺乏资金和专用体育设备。多数体育比赛对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少量体育比赛不需要使用设备。另外,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校长越来越注重汉语等考试科目的学习,总体体育课程上课时长被压缩甚至取消,相应的民族体育课程就更不会有课程分配。
三.对于民族体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青海由于各民族聚集,民族体育项目很多,但通常在民间举行。考虑到小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下文列以青海的传统民间运动可以在小学体育课上开展为例:
3.1跳集体舞“锅庄舞”的形式来完成体育课前准备活动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男女在广场或庭院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相随。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蹈者做“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歌词唱完一个段落,众人齐声呼叫——“哑”,随之加快速度,甩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动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其中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飞翔,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整套动作对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十分有利,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体育锻炼方式。
3.2体育课上开展押加项目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西藏已有百年的历史。押加比赛在平整硬质地面上进行。比赛场地为长方形,宽2米,长9米。 比赛时,由两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自己的前进方向奋力爬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本项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由于押加的基本技术、比赛规则和场地设备比较简单,男女老少都可参与,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3体育课上开展踢毽子项目
青海城乡踢毽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又多种套路。毽子一般用公鸡毛或山羊毛与铜钱制成。踢时又单踢、对踢、分组踢几种,踢法由易到难,从脚到头。一般有踢、削、盘、键、抗、蹲、蹲落、肘打、跳、凑、窝等动作组合成不同套路。比赛时,有以其中单个动作的对踢计数比赛,负责按规定给胜者“拾毛”。胜者以“蹦毛”体罚对方。胜者可将负者掷到脚前的毽子向左右前三方随意踢远。同时,要求“拾毛”者的速度、方向、高度均要适度,不得有意刁难,否则加重惩罚。胜者踢空或负者用手挡住毽子可停止“拾毛”。有时,胜者踢得不远,负者用立定跳远的方式,从毽子落地处跳到胜者踢时站立的地方,表示“蹦毛”无效,可算“拾毛”结束。
3.4体育课上开展打“猴儿”项目
打“猴儿”即打陀螺.。青海冬天其后寒冷,滴水成冰。猴儿是用果木削制而成的,也有砖石磨制成的,一般呈圆锥形,上圆下尖,大小不一。又的猴儿触地的尖头上镶嵌一颗小钢珠。还有的把猴儿精心描画得十分精致。打猴儿用的鞭子也很讲究。鞭杆又用竹子或榆树枝的,鞭稍有用柔韧结实的细皮条拧成,也又用光滑柔软的麻皮搓成。
3.5体育课上开展扳“羊头”项目
即扳手腕,是青海各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分为悬扳、定扳、双手扳等,有特殊的吸引力。
悬扳是人们扳“羊头”的一种方式,要求比赛的双方相互握住对方的手,肘关节处不得依托任何物体或借助其他力量,待双方握定就绪后,同时扳动,直到一方手腕被扳倒;定扳是双方从容握住对方的手,肘关节可放在桌椅、石板或地面上,等双方准备好时,便一齐开始扳动。要求双方只靠手腕和小臂的力量,不准借用大臂的力量,也不准肘关节离开所依托的物体,否则判负。双方力量悬殊,大力者可轻易扳倒对方手腕。如势均力敌,常常会出现对峙的局面,有时眼看一方快被扳倒,但又被他竭力反扳过来。三局两胜后,如对方不服气,可换手再扳,直至对方心悦诚服;双手扳是用两只手扳手腕,规则与上两种相似。
四.对于民族体育教学的建议
考虑到多数教师对民族体育没有想法没有概念,可以逐步加强民族体育的授课培训,通过讲座,课程,会议,培训等形式加深对民族体育运动的理解。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需要着重被提及,授课教师应阐明体育教学的目标,增强民族体育活动和课时在整体体育教育时长占比,结合体育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
增加少数民族体育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首先要提教师的认知,教育教学不应强人所难,学生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尤为重要。新时代,需要用新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和内容,通过照片,短视频,动画甚至相关电影等方式,使得学生对民族体育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还可以制作小册子,以帮助学生了解比赛的规则和技巧以及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同时,体育教师应注意游戏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减轻游戏中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享受身心。
五.总结
体育活动的发展基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师的实力和教育环境的不同而做相应的调整。体育教师在选择游戏元素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并明确其内容。提前与学生沟通,利用游戏规则来打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加上融入民族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开展体育教育,使得学生得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续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让我们通过课堂实践,改进体育教育来适应时代,应用到体育活动的各种教育内容中,才能实现民族体育融合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单庆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利用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关键要素探究[J].体育风尚,2021(03):82-83.
[2]兰晓微,刘利.安徽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