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   作者: 周雪婷
[导读] 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告,明确提出广州将从2021年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周雪婷
        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


        摘要: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告,明确提出广州将从2021年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历史将列入广州中考录取计分科目。现在初中学段段使用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但2016年初中教科书已使用统编版,采用通史体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然而课程标准滞后于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历史教材的更换,历史纳入中考科目,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初中生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其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因此,在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挖掘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意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学生成长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初高中教材衔接;对话导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想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便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初中结业考试要对于中考要求较低,课堂上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点讲述即可,也就可以轻松穿插课外知识,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也可能难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及掌握。而历史加入中考录取计分科目,则要求老师在有限的课时里,提炼出核心概念、梳理逻辑、激发兴趣,掌握能力,也就是在一节课上需要完成导入、知识叙述、知识应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不断的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喜好要求等,并以实际教材内容为基础,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切实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展开研究,有以下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深入探究统编版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石
        初中阶段在课程内容、能力要求、培养目标方面,既要回头对标小学,又要抬头衔接高中,形成了尴尬的地位。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也明确了初高中的关联,说明了中学教育是一个整体。因此初高中统编版教材在内容、理念、体例上体现了一致性和衔接性,都采用通史体例,横跨古今中外,但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虽然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知识点相似,但是初中教科书的篇幅远高于高中,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详细、生动的特点。高中课程更注重引导学生从长时段、大视野把握历史,要求学生有更加宏观的视野,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一单元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内容: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秦朝的建立;秦朝的灭亡。在初中统编版教材中被分为了3课,并分布在2个单元里,分别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在教材中可以看出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学科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教师要从中提炼少数的核心概念,整合零碎概念,形成概念体系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构建,形成历史学习的大框架。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指挥棒
         初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激发青少年凭借一套与现今主流看法不大相同的观念和态度去理解过去的社会,这是一个实际比想象困难得多的挑战。

而许多教师仍在用固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模式来教新时代里头脑中时刻爆发火花的学生,较少考虑学生面对当今时代的需求。而在升学压力之下,追求高分高效,学习节奏越来越快,注重成果,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知识的内化,更是忽略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难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进程中,教师应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配合以相应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去肤浅化、游戏化、概念化、去教师中心化痕迹,教学活动要有长远性和全局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调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中,不仅要学生带入其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其时代特征,老师也要与学生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思维。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曹操作为同时参与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人物,可用他在王者荣耀游戏中的形象作为新课导入,进而通过游戏形象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来源于什么著作?继续引入学生熟悉《三国演义》,引导学生证据思维,教材中相关史事里许攸投降曹操就也以作为经典,《三国志》仅用23字描述清楚,而《三国演义》则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最后可以探究同一历史人物在两部文学作品里的不同形象,借此带领学生进行史料辨析,同时也可以作为分析历史人物的有效训练。
        三、对话导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支架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互相影响的过程。初中生由于历史知识薄弱,更多的需要教师的讲授,但在课堂上又不能仅仅止于知识点的传授,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将教材中大量专业、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到学生可以理解的程度。为了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师除联系前后课文,还需要慎重引入课外材料,设置问题,形成对话,材料既不能破坏书本的逻辑链条,又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时代、社会的观念、信念,时人的心态,在相互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正确把握分歧所在,而且有利于换位思考,教师也可以给出及时有效的反馈。
        设置问题需考虑一定的标志性、开放性、生成性和非预期性,在民主、合作、开放的情境里,将知识教学转为问题教学,激疑生趣,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不断升级成为历史思维,在实战中转化为归纳与概括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由此形成一种自信和独立的学习态度,进一步获得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
        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学习手段上也要紧跟时代,网络直播课,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录制等都成为教师必备的技能。尤其是信息时代里,大家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提取模式,短视频可作为辅助将知识点以简短、动态的形式有效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弱化了其中艰涩和抽象的部分。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的“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单靠文字和历史地图册很难解释都江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设置的巧妙和其中的力学原理。由此可见借鉴他人的成果也是一种便捷的弯道超车模式。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抓统编教材,时刻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对话,不断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跟.衔接与提升:初高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以统编版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5):11-15.
[2]范太峰.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初中历史“三力课堂”实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2):52-57.
[3]薛伟强.培养初中生历史思维的三大路径[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10):5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