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莉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518000
摘要:《礼记·乐记》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古人对于音乐在育人方面的功能早有论述,而孩子学习器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作者教学手风琴合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为例,论述器乐学习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意志品质 集体主义
正文: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一首穿越历史时空的影视歌曲,被不同年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们广为传唱,也先后被改编成多种器乐独奏、重奏或合奏版本。本文以校手风琴乐团的孩子们学习合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经过为例,谈谈各教学环节中的德育教育。
一、初识作品——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时代精神的旋律,对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影响。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故事片《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是一首“踏着时代的节拍,高唱民族最强音”的经典曲目。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和了解作品,教师讲述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及创作背景,让他们知晓当年铁道游击队员们的抗日英雄事迹,并一同观看了其中的精彩片段,随后教师又教他们学唱了歌曲并用手风琴再现了电影情境中“火车轰鸣”、“鬼子进村”、“与敌厮杀”等场景,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层层深入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了解到那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更从音乐中体会到人民抗战的艰辛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经常让他们接触这类爱国主义题材作品,会帮助他们了解各时期的历史并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练习作品——意志品质的培养
器乐学习的核心环节就是练习,每一种方法都能促进个体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分解练——面对困难的态度
不管是初学者或是有一定程度的孩子,在面对新曲目时都会觉得“难”。陌生的音符、多变的节奏、复杂的指法等都需要一个个仔细的辨识,稍不留神就会出错,所以在刚接触时会产生畏难、退缩等情绪。
还记得孩子们刚拿到标记着密密麻麻音符的分谱时叫苦不迭的场景。等他们发泄了一会负面情绪后,教师要求大家安静下来,说:“这首作品可以分成七小段,每段都有一个名字,分别是:太阳升起、湖边歌唱……此外每段开头都标有难度系数,请你们从中挑选最喜欢的段落开始练习。”不出所料,他们不约而同、愉快的选择了难度系数最低的——“湖边歌唱”,没过多久便独立完成;随后他们又选择了“鬼子进村”,在自学和互学的过程中也顺利掌握……就这样,一段一段,不到半月就已完成了乐曲的大半分段落。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懂得了:遇到困难,不要抱怨,静下心来,将困难化解到最小、最易部分,逐一攻破,这是解决困难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然面对不同的困难,有许多种解决方式,但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只有一种——冷静且勇敢!
2、反复慢练—耐力的磨炼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曾对柏林音乐大学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们做过一项研究,其结果得知:“要成为杰出的小提琴家,需要进行几千个小时的慢速而反复的练习,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捷径,也看不出哪个学生是几乎不需要怎么练习,就能达到专家水平的‘神童’。其次,即使在那些有天赋的孩子之中,明显花了更长时间来磨炼技艺的学生,总体而言比那些练习时间较短的学生成就更为突出。我们在这些小提琴学生中发现的规律,与在其他行业或领域的从业者中发现的规律完全一样。”为什么在众多琴童中有的可以做到反复多次练习,有的却无法做到呢?其区别在于耐力的强度和持久度。
乐曲中有一个轮指技巧,掌握此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慢练,这种枯燥乏味、挑战极限的练习对十几岁的孩子而言可以说是“违背天性”的。有几个孩子的表现在此较为典型:A生刚转校进入乐团,他有一定基础,自我要求较高,性格急躁,喜欢习惯性的“快”,越快越错、越错越乱,越乱越急,常常把自己逼得面红耳赤;B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表现尚可,但在此常常发呆走神或磨磨蹭蹭;C生甚至课后哭诉,要求退团。急躁、拖沓、轻言放弃等都属于耐力不足的表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那天排练,教师和大家分享了端木蕻良的散文《耐力》:鸽子横渡海洋,白天和黑夜都不停地飞行。在海面上没有什么可吃的,海水也是不能喝的,半途也没有地方歇息,要是有岩石的地方,那已是到了海的那一边了……它们的耐力,使它们总是能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排练厅里格外的安静,孩子们听得格外入神,随后的练习也格外认真。排练结束前,教师又将乐团成员根据耐力程度的高低重新分组,让他们在传、帮、带中相互影响。两周后,所有孩子都很好的完成了该段落,没有一个掉队!
习得一个技巧、完成一首作品都是对耐力磨炼的过程,这样的练习不仅能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情操和性格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精细练— “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读谱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对待每一个音符、节奏、符号、指法;每一乐句或乐段完成后,都会示范演奏并手把手的进行纠正与校对。合练时,只要某人的演奏出现一点失误,教师即会让演奏停止,从新开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演奏激情,教师常常会用各种夸张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气语调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常常一节课下来累得精疲力尽。"工匠精神"的传承,依赖于言传身教,它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教师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演奏需要相对熟练的技术、技巧,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的练习,这些练习需要勇气、自制力、耐力等的支撑。器乐学习对于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进取的品质,以及踏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都有良好的作用。
三、合奏训练——集体主义观念
如何在器乐合奏中建立集体主义观念?首先孩子们要“会看指挥”,指挥指导整个乐队的演奏,使多个声部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在速度发生变化时,慢多少?快多少?从哪里开始慢?到哪里回到原速?等等,都是无法量化的,只能看指挥临场的表达,要求成员对指挥有着绝对的信任与服从。其次,“学会聆听”,演奏时听同一声部同伴的演奏,取长补短、融入其中;再听其它声部的演奏,互为补充、力求平衡。在集体中各尽所能、发挥所长,明白团队合作、互助前行的重要性。
古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是说,乐是表现天地之间的和谐。古人又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冶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是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可见,通过音乐涵养人的心灵,养成美好品德,成就健全人格,实现德育教化何其重要。这也是本人在孩子学习器乐演奏教学中的深刻体会,并将坚持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坚定践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礼记》胡平生、张萌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
2、《自控力》[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王岑卉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
3、《行为心理学》[美]约翰·华生 刘霞译 现代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