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学生应讲究艺术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   作者:余莉
[导读]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余莉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初级中学
        【摘要】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没有批评也就等于没有要求,没有教育。科学恰当的使用批评手段评价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能否正确应用批评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
        【关键词】教育 学生 艺术
        我们知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告诉人们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教育这一方法时,要坚持“四个原则”、注意“六个问题”。
        一、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评价要全面客观。学生每做一个动作,表示一种态度都有其心理动机、情感的因素,面对学生的“不规矩”、“不礼貌”,教师不能凭“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映像”的干扰,即刻对学生做出某种评价,而应当在作全面、客观了解事实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就事说理,既充分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影响,决不能因学习上的事,扯到纪律、品德的问题上,更不能因为学生个体的事扯到家庭、父母上,这样难免让学生心理造成“自己一无是处,在教师心目中是一个十足捣蛋鬼”的心理认识,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影响学习。
        二要充分发扬民主。学生违纪,不交作业,教师就要批评,甚至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做法“收拾”学生,这恐怕成了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好像“真理永远在教师一边”。学生学习、纪律上有问题,存在毛病和不足,教师是否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要,教师只是一味埋怨、批评和指责,限制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同观点,进而引发一些不该发生的师生冲突。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时,应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存在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以积极引导为主,消极限制为辅,营造良好心理氛围,发扬民主,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是坚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教师的评价,要能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鼓励性的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多种方式来体现,即使在应用分数这一传统方式进行评价时,也要充分发挥其鼓励作用。
        四是评价要有发展性。学生违纪往往是因事而发,因人而起,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切忌“一棒子打死”,用僵化的、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们应当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使在指责学生的种种错误和不足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要相信现在的“丑小鸭”以后也会变成“白天鹅”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注意“六个问题”
        一是不要厉声训斥。学生犯了错误,做教师的应当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方法。因为只有讲道理,分析错误危害、根源,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提高认识,才能避免下次重犯类似过错。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采用厉声训斥的方法,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厉声训斥的强刺激对于犯有严重过错而又拒不认错,或者屡教屡犯者,促使其猛省,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看对象,不分错误大小,不分初犯屡犯,一概厉声训斥,就不妥当了。虽然训斥中也有道理,但训斥本身极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和恐惧心理,达不到提高认识的目的。经常受训斥的学生,对训斥习以为常,无所谓了。尽管教师讲的再有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尤其是经常的训斥易使学生形成怯懦、粗暴或不诚实的性格特征和不健康的心里素质。
        二是不要变相体罚。有的教师对多次犯错误的学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不仅容易发火,对其大喊大叫,甚至还动手动脚,变相体罚,这是教师崇高职业所不能允许的,是教师自身不文明和无能的表现,极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并且为今后的教育设置一大思想障碍。可以这么说,体罚之日就是教育失败之时。
        三是不要当众揭丑。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很爱“脸面”,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一旦有了过错,一般地说都希望老师保密、谅解和宽恕。因此,老师最好是单独批评教育,比使他当众丢丑要更好,尤其是学生出现严重违纪,比如,早恋、偷窃等问题,最好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即使需要在众人面前批评,也要留有余地,不要过于严厉,对自尊心较强的同学尤其应当如此,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
        四是不要语言粗俗。语言是一种传递思想的信号,对人的心理、生理都能起很大的刺激作用。讽刺挖苦学生的话语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气愤、哭、发抖、说不出话、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甚至会影响学生做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后果的事情来。因此在批评学生时教师确实要注意语言文明,举止高雅,杜绝粗俗语言和讽刺挖苦,用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
        五是不要成见看人。批评一定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切忌不作调查,先入为主,成见看人。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一样,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品德品行参差不齐,这只能作为我们教师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不应该用凝固的观点看待每一个人。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经过教师的培养、教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成才的。对待目前差的学生,应当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关怀,多作教育引导工作,决不应该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把他们看死;班级出现问题,不要想当然,以为“坏事”都是他们干的;不要动不动就批评,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进步表现,要增强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六是不要言行不一。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讲的一切道理固然十分重要,能起到教育作用。但教师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重要,“身教重于言传”。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处处注意检点、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起表率作用。而一个有不良思想和作风的教师,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带坏学生。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不应该违犯。那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不会有说服力,甚至会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人都是虚伪的,大道理都是骗人的。这就把诚实的人们,特别是让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们把正确的思想、理论都给看歪了,这是极其危险的。
总而言之,使用批评手段教育学生,要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正确、灵活、科学地把握批评的原则,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批评,使学生提高认识,提高觉悟,从而少犯错误。换句话说批评是为了不批评。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是否善于应用批评这一武器是衡量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从团结、尊重、教育、引导的愿望出发,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激发学生自信心,启发学生智慧,鼓励学生自我改正的信心,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不讳疾忌医,不因受到批评而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团结、向上、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贾晓波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下)·柳斌总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九州图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余莉,女,汉族,1974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初级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班主任和语文科教学,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