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建
广东中山开发区一中
【摘要】法治社会的法治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初中阶段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法治意识,增强班规的有效性。首先,班规的制定要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其次,班规的制定要注意程序的公开性;第三,班规的内容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与义务;最后,为提高班规的有效性,班规的内容的数量要恰当。
【关键词】班规 法治意识 初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很多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明显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大举措。
2016年部编版新教材实施以来,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我们的班规我们定》,就内涵了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但是就算到了初中,很多班级在制定班规时却是“一言堂”和人治,往往是老师制定、老师评判,学生只有当旁观者,被动接受,没有自主权,没有体现民主和法治精神。且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合实际导致班规成为一条空文。因此,应该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制定出有效班规呢?
一、班规的制定要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
国有有法,班有班规。班规说到底就是一种约束力,而约束力大多是使人不舒服的。因此,制定班规的关键是让大家产生心理认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认同的事,就算压力再大也要做,心理不认同的事,很难长期执行下去。
很多班规执行不下去,关键是因为班规是由老师自己制定的。老师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想管理学生,管好班级,但往往这样的班规一出台就造成了和学生情绪的对立。事实上,初中生的年龄基本都在12到15岁之间。此时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发展,具有一定的假设性、预见性和内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按照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可能的结果等。另外,初中生身体逐渐开始发育,至初二,很多学生的身高和体重都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甚至部分还超过了成人。这种身体上的成人感所带来的就是对人、对事的态度的变化,在情绪表达以及行为内容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求得到成人社会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规定的制定,有利于让初中生这 种希望得到满足,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复杂事务的认识深度和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
所以,一个好的班规应该是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来,每一条都是由他们反复酝酿出的,是他们民主协商后的成果,最后还要全部集中起来让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才能通过,这才是民主集中制度下产生的班规。只有这样的班规才会被学生认可。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个制度是他们自己定,不是别人强加的,所以没有理由不遵守。
二、班规的制定要注意程序的公开性
法治不仅仅是实体法律的正义,还包括程序的正义。在法律实施过程的正义的程序有利于双方充分表达观点和情绪,最后达成结果的可接受性。同样的道理,为了班规的可接受性,在制定班规过程中也应注意程序的正义性,这主要表现为公开性,即首先给学生说明要针对说明事情制定规则。其次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充分发扬民主。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可尽可能地实现其可接受性,提高其有效性。
因此,从班规有效性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两方面考虑,我们在制定班规时候都要注重班规制定的程序公开性。
三、班规的内容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与义务
1. 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教师被赋予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有管理学生的权利,也必须履行“为人师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等义务。很多教师误以为国家赋予老师权利,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该听什么了。其实,教师只有在国家相关规定下管理学生才合法,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他就不代表国家,只代表自己了。 因此,制定班规要在教师的权利内设置班规规则。
2.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的生存权、受教育权、 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要依照法律定班规。我们以往的教育往往强调学生应尽的义务,漠视学生的权利,这就让学生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 和“冷漠”。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自身的权利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彻底。所以,我们尊重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班的重要举措。班规的相关规则应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3. 条文分明,尊重学生
我们制定班规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所以我们在条文设置上要合理,不能只有扣分,没有加分,或者扣分容易加分难。 有的条列听上去有道理,但落实起来难, 形同虚设。还有的条列表述生硬,一听就是为了制约人,使学生敬而远之,难以给人上进的力量。所以究其根本,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班规。
四、班规的内容的数量要恰当
班规往往是对更具体的事情的规定,往往是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而设定的。 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是,习惯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时,人在一定时间内精力是有限的,能够关注的事情是有限的。因此,在制定班规的时候,项目不要太多,可以针对一到两项行为制定规则。并且,班主任要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对此行为进行关注和纠正。在心理学上有“21 天理论”。该理论强调的就是纠正一项不良行为,至少要坚持21 天。 基于此,班规在制定之初数量要恰当,后期可根据班级情况,再逐一增加,做到目标明确,巩固正向行为的目的,最终达到使班规行之有效的状态。
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在一些小的事情中逐渐培养我们所需要的意识和精神。班规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事。班规制定,虽然是一件并不起眼的事情,但是这个过程却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我们要重视这样的事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事情中去。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舞台来锻炼他们。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著.好学生好学法[M].漓江出版社,2 0 0 8年 第 3 版.
[2]刘晗著.想点大事 法律是种思维方式[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