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满霞
安徽省怀宁县独秀小学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有效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而本人近年来参加并主持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之部分知识点学生主讲的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研究两年余,其中感悟最深的要想实现本课题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师生关系,要以教师“退”,促学生“进”,也就是“师退生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部分知识点学生主讲,也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师生良好高效的互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有效的“退”,学生真实的“进”呢?笔者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谈谈实施的路径。
一、用心学习,让“进”“退”有据。
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这些正是“部分知识点学生主讲”的灵魂,“师退生进”的理论依据。
“师退生进”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的两个方面,一面是“师退”,一面是“生进”。教师“退”,是指教师的教要退出课堂教学的中心。传统课堂,教师作为管理者的地位去加强“教”的地位,把教师变成“主宰”者,于是“主讲”(满堂灌)“主问”大行其道。学生被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不高。而“师退生进”旨在打破这种有弊端的教学模式,真正还课堂与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进”,是指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成主体再变成主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中心,学生不过是被灌输的客体。对学生而言,上课就是“听课听课再听课,做题做题再做题”,很少有过真正的学习。这些都为“师退生进”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专业实践,让“进”“退”有度。
贯彻“师退生进”,首先教师要在实践中勇敢地退,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要把阅读教材的权利还给学生。另外还要通过实践,把握让学生“进”而主讲的内容及生“进”和师“退”的度。
1、精心选取,聚焦主讲知识。
学生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适合学生主讲的。而学生能主讲的知识,我们可以从“相似性”这一角度选取。比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紧接着就是“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这两者虽然图形不同,但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面积的推导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这一内容我是选择让学生来主讲的。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小老师”对于“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讲解的非常细致,有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的、有割补成长方形来思考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精心的选取学生主讲的内容,是教师让“教”与“学”,以师之“退”,成就生之“进”,从而更有效地实施“部分知识点学生主讲”的前提。
2、耐心指导,给予主讲方法。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教者亦应如此,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势能”,引导学生从中感知教与学的方法,提升自我的主讲能力,从而放大“学生主讲的”效能,实现师“退”后生能“自进”。
“年、月、日”涉及的知识有:时间单位:年、月、日、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及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可谓概念繁多,关系复杂。如果让主讲学生一一主讲,难免絮絮叨叨还容易混淆,所以我就跟主讲的“小先生们”一起回顾旧知,从中提炼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师顺势写在本子上。)
师:现在你们要主讲的“年、月、日”怎么写比较好呢?
生:写在它们前面,这样就是从大到小排了。
师:关于时、分、秒,我们已经知道什么?
生自由回答,教师提炼:关系,时长。
师: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我们是围绕着它的关系和时长来研究的,那你们这次要准备主讲的年、月、日,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主讲呢?
生:关系和时长。
在回忆教师教学过的时间单位里提炼出两个关键视角:关系以及时长。把繁多的概念以及穿插其中复杂的关系有序的迁移到这两条脉络上来,让“小先生们”可据此有序展开主讲。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提炼及迁移,是实现生敢“进”,生能“进”的保障,也是实现“师退生进”的关键。
3、用心布局,合理搭配“进”“退”。
“师退生进”不是“剥夺教师的授课权”,而部分知识点学生主讲也并非否定教师作用,进而要求教师的教完全从课堂退出。教师必要的讲解是课堂教学不可少的。
比如:最近我们听了一节课题研究课。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半块面包”来认识分数的三个要素:平均分,分成若干份,取几份。前两个要素突出的都很顺利,但第三个却因为教师的不敢“讲”而搁浅。
师:平均分成2份,这个我会。(课件演示: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2份。)接下来怎么办?
生:一人吃一半。
师:在吃之前呢?
生:用刀子从正中间切一下。
师:刚才不是已经平均分成2份了吗?接下来怎么办?
生:一人一半。
师:一人分一半了,然后怎么办?
生:淘气拿一半,笑笑拿一半。
师:拿一半用那个词最准确?
(生面面相觑)
师:(无可奈何)拿一半是不是就是取一份啊?
生:是。
师:(如释重负)原来还有第三步,就是取一份。
为了突出分数三个要素中的“取几份”,教师先是示范演示将一块面包平均分成2份,然后试着引导学生说出“取一份”,其实在学生说出淘气拿一半,笑笑拿一半的时候,学生其实已经明白分数的第三个要素了,只是没有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时候教师直接告知“拿一半就是取一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因为“师退”而畏惧讲解,必要的讲解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依据具体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该讲解时就讲解。
三、智慧思考,让“进”“退”自如。
当学生主讲时,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的是一个积极认真倾听的旁观者,而不应该绝对划清界限,袖手旁观,要思考并践行:适时地“进”,大胆地“退”,让“进”“退”自如。
适时地“进”,指的是当主讲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经常站在他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那进的时机如何把握呢?首先,当主讲学生出现知识点上的错误或者疑惑时,教师要恰时地指出或者明晰。其次当学生认识徘徊在同一个层次时,而主讲学生不知道如何引导之时。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介入,为了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闪光点,而主讲学生没有发觉时,这时候教师要适时地介入给予积极的评价,挖掘思维背后的价值,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那何时应该大胆的“退”呢?首先学生主讲时,教师该退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把“主阵地”交到学生们的手中,相信“小先生们”一定能做好。其次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要退出来。自主学习时,教师过多的“进”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活动,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循着教师的“路线”走,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无法得到真正地实现。最后当学生大胆表达时,教师应该退出来。在交流展示时“退一步”,不要把“学生秀”变成“教师秀”,充分地让学生秀出来。
总之,师“退”生“进”,是有理论依据,也是有法可操作的。“师退生进”之“退”,不是“退出”而是“推出”,是以“退”为“推”,把学生的学习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推向自主学习的境界。“退”之教是智慧的教,讲究“不教而教”;“退”之教是合作的教,讲究“以学教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仍然要扎根课堂,深研课题,以师之“退”,成生之“进”,以达到真正的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