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花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仕版奋扬学校
摘要: 在当今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种“以量取胜”的现象。本文将结合写作原理与写作教学规律,就这种作文教学现状的弊端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作文教学应与学生作文心理过程发展水平同步,遵循学生作文能力形成规律,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安排实施,应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经过长期系统的写作训练来提升写作能力或素质。
关键词: “以量取胜” 交流与表达 作文心理过程 长期系统训练 充裕时间
作文教学应注重实效、讲求质量。但当今中学作文教学中却存在“以量取胜”的现象。无独有偶,约90年前,梁启超先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意识到作文教学中的类似现象并对此发表论说,他曾说:“现在的中学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准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①我颇为赞同梁启超先生这种对作文教学的看法。
但反观今日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片面求作文教学数量、希冀通过“作文题海战术”训练让学生达到在考试中作文取胜的现象不在少数,不管作文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能激发学生进行写作交流与表达的欲望,有的甚至为了凑够某个阶段内作文篇数而让学生作文,利用可怜的一单元一两节作文课,“逼”学生作出一篇文章的事常有。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有违写作原理与写作教学规律的。
首先,写作从本质上说是“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②既然写作是一个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这一过程,而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事实上数量的作文。再者,学生进行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而是通过付诸笔端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以此来表达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因此,衡量写作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是学生“是否爱写”,学生是否达到了“表达自我”、是否实现了与他人交流,而不是学生“写得怎样”。但如今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技巧训练”、“功利训练”的泥潭,更关注方法与技巧,什么“构段几法“、“开头几法”、“结尾几法”,“修辞几要”,诸如此类的条条框框在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遭受无尽的束缚。于是,“谈作文色变”、叹写作“行路难”成了相当部分学生的通病,生吞活剥、“挤牙膏”、东拼西凑的“应制”“快餐作文”无奈而生,作文的质量当然就难以保证了。
其次,作文教学及写作活动应与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发展同步。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非常复杂。“作文心理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语词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包括道德、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情操决定“为什么写”。③
写作过程通常要经过采集、构思和表达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也就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知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形成观念、情感,然后作者将之向文字表述的转化。
”④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在经历写作的这二重转化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学生这种作文心理过程的发展不是短时蹴就的。梁启超先生提出“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倒不一定是指向一学期作文篇数多少为宜,而旨在留给学生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去实现写作的过程。
材料的采集就是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或曰写作的准备阶段。采集,就是人调动五官向书籍、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摄取信息。采集的方式与途径有两大类,可分为通过阅读(书籍资料、电子读物等)采集和通过观察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采集。在写作之前,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采集,在采集中吸取信息、积累材料,以保证言之有物,“在采集材料中激发写作冲动,增强写作热情,写作的欲望也不断强化。”⑤同时,在采集的过程中,学生作文心理发展也经历了感觉——感受,再发展到思想升发层面的感悟三个阶段,其它诸如观察、想象、分类、分析、综合等作文心理要素也逐渐发展。学生在采集材料上下足了功夫,作文心理也相应发展到完成某项写作任务所要求的水平,同时又有了较强的写作欲望,胸中之“意”就待经由构思阶段,挥笔而成“文”了。
再次,写作能力或素质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写作训练来养成,应让学生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习得。而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写作课堂上大讲写作的技巧,唯恐学生不“知晓”这诸多的写作规则。与其如此,倒不如将要求学生要习得的这诸多的“训练点”序列化,分散到整个写作训练系统中,每一阶段达成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这种训练目标的达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习得。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写小片段、写瞬间观感、写心情日记、写观察笔记、写随笔等,或是在将要写一篇重点“大作”前,引导学生将构成“大作”所需的“小点”析出来,从不同视角去写一些积累性的“小作”,而最终将“小作“积”成“大作”。如此一来,在作文训练的质与量上做到:重点作文少,充分准备(材料、心智、技能)认真写;分散练笔多,养成习惯经常写;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最后,作文写成后,应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修改、升华作品。修改固然可以在作文写成后趁热打铁进行(目前中小学作文修改大多采用这种修改时间安排),也可以将作文放置一段时间后,学生再拿出来修改。就正如艾芜先生所说“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这是因为,初稿放置一段时间后,学生那种起草时的亢奋状态已经冷却,这时能够比较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就容易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去完善作品。修改还可以求助于旁人,请人审阅,提出一些作者本人可能未曾想到的修改意见。
总之,梁启超先生在本文开篇的那段论述,清晰地指明了如何妥善处理作文教学中质与量的问题,突出强调了作文教学要重实效。这对于当今作文教学中较为广泛存在的“以量取胜”现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也不可片面地将他的论述理解为减少作文教学的时间。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少得可怜,教完一个单元后仅留区区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写作文,“以读带写”的传统已近被丢弃。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循着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安排并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作文是个性化很强的一件事,它不同于数理化,要实施科学的训练是很难的。但作文的基础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必须扎实。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教师编制好作文教学的计划,以便按照一定的目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⑥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演讲稿,1922年7~8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制《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7页。
③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 128~129页。
④刘锡庆《基础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第36~37页。
⑥吴益《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