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黄焕媚
[导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必然趋势

        黄焕媚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中心小学,广西钦州    535029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必然趋势,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图示教学工具也凭借着其便利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教师教学的青睐,也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本文将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思维导图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创新模式以及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的教学背景下,素质教育不再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以知识掌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思维训练型以及思维发展型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思维是语言组织、形成和表达的内核,建立高效的思维训练课程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的进一步开展,积极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思考,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思考、会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一、创新识字教学,降低生词难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基础的便是从识字和写字开始,这是语文学科的入门部分,对小学生而言,识字和写字的有效掌握直接关乎其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成效。传统的语文课堂在识字教学方面,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字词教学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教师通过板书对生字词进行教读、教写,学生被动的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字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思维导图给识字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形式,通过对字词进行发散性思考,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字词的读法、写法和含义,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1]。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生字、词教学的思维导图,以生字、词作为中心,通过将其拼音、书写结构、内涵意义进行发散性思维导图的构建,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二级、三级主题,不断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形象化的图画以及结构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天马行空,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字词进行发散性的联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元素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以针对生字、词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以“两”、“就”、“哪”、“孩”等字词设置中心主题,由学生丰富二级主题,如拼音、书写结构和内涵意义,再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针对生字进行造句,完善三级主题,学生由内向外,层层丰富和掌握,降低生字、词的难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现对比教学,促进归纳提炼
        对比教学也叫整合教学,由语文教师选择类型相同或相近的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训练学生的教学内容对比和整合的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通过对两篇或者多篇课文的对比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首先,便需要语文教师寻找相似的教学内容,例如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其课文主题都是景物描写,《古诗三首》中三首写景的古诗、《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大兴安岭》等文章都是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描写。语文教师可开设专题教学单元,在针对性的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整合复习[2]。若想学生真正理解和记忆重点课文内容,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理清文章脉络,清晰文章结构,并且通过“对比”、“整合”、进而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的过程加深学生单篇文章的理解记忆,以及多篇文章的联系掌握。景物描写的文章通常都是以空间顺序进行行文结构的构建,不同的写作手法会有不同的行文顺序,也有可能是根据作者的时间顺序进行,因此,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章的行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将其同《美丽的大兴安岭》进行对比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将课文中对西沙群岛以及大兴安岭的描述进行分层分类的梳理,将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两个不同地方风景进行对比学习和掌握。
三、发散想象思维,培养学生个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较为活跃的思维形象力,但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充分引导和训练,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时,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力,开拓思维,将自己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充分利用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在这个过程语文教师需要注意,避免传统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通过训练不同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发散想象,培养不同学生的个性。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思维发展也还不够健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思维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引导不同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养成[3]。例如,在针对故事性较强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文教学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中心主题点,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思维导图的丰富和扩散,理清课文的故事结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以及重要道具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习课文的过程,不断在思维导图中清晰课文行文逻辑和重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上进行分组,促进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再由小组代表将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的逻辑进行充分表达,不断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给学生们带来了生动且丰富的语文教学方式,也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今后的语文深度学习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不断增强学生自主构建学习体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三胜.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文教资料,2019,830(20):81-82.
[2][3]周晶.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9,1058(08):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