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芳
夏津实验中学 山东德州 253200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为了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同时,维持初中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减少过于抽象的文化体系内容对课堂教学氛围所带来的影响,增加初中生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探索空间。同时,教师还应深究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并在传统文化形成原因的解析中简化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基于此,以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
引言
初中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和重任。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以语文课堂为主要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承担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课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体系改革取得创新性成果,丰富初中语文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课堂创新教学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的深入,认真落实好教学目标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重任,通过实践应用逐渐地积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传统文化教育,主动地学习各种传统文化技能,充分地与现代化的社会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地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服务,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成长进步和不断地发展。由于受到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部分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水平还很低,应用研究还不成熟,发展也有待完善。有些语文教师的思维还未转变过来,不能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充分释放,教学效果就难以令人满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理解。教师可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进行渗透,进而凸显我国文化魅力,激发兴趣,促进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我国经典文学书籍或有关传统节日等电视节目,如《传承者》,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如定期让学生推荐一些自己喜欢的古代典籍或是读后分享,从而起到带头阅读的促进作用,进而感染其他同学。也可建立阅读小组,安排小组长定时检查,并举办一些小组评比活动,在竞争中促进学习意识的建立。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语言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组织一些朗诵活动,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习《论语》时,课上可利用媒体技术,播放孔子讲学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感染,从而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在课后可组织一些《论语》相关好句分享环节,拉近传统文化的距离,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文化魅力,营造优质课堂。
(二)设计交互主题教育模式,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渠道
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应该在基础语文教育中寻找更多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点,以便加深传统文化在初中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教师还应在基础的知识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利用科学且多维度的文化知识内容,增加初中基础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渗透之间的教育结合点。同时,教师还要尽量选择文化融合较为自然的知识内容,并在基础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教育内容。可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首先需要研究基础课堂的知识内容,加强语文知识课堂的文化覆盖面。同时,在进行文化课程的内容讲解前,教师还应初步设定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主题,将课本内容与传统文化融合在同一学习主题的规划与设计中,并在主题交互的教育模式下,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论语》教学中,主题交互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使其可在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儒家的思想,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及拓展,促使初中生了解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最终在主题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使其对自身的道德素养以及学习态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三)丰富授课内容
教学不可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进行补充,优化教学。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传统文化讲解的视频,拓展开阔视野,培养其浓厚的爱国之情和文化自信。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采用开放性的问题提问,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在与学生互动,进而活跃氛围,丰富教学。此外,教师也可申请外出学习,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蕴含文化底蕴的古迹,使学生亲身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激发兴趣。如在学习古诗文时,需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对文章背景进行大致了解,以促进其对古文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掌握。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对于文章的讲解不能只局限于字词意思讲解,还需进行作者生活的时代、事件的背景剖析。从而促进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建立民族自信心。因此教师教学时要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文化性。
(四)在合作探究中突出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科学的分组和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在划分小组时,除了尊重学生个人分组意愿之外,还应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教师应当以3~5人为单位为学生划分小组,确保小组内部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明确划分小组之后,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探讨,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整体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每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都极为重要,受到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建立科学高效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将传统文化知识全面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再学.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824-1826.
[2]王宝军.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0):102-104.
[3]刘婧.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20(41):220.
[4]夏国锋.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10):7+9.
[5]亓孝来.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祖国,2019(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