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马晓红
[导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马晓红
        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实验小学 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十分大的裨益。考虑到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欠缺,尤其是缺乏有效阅读的能力,这导致阅读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必须充分明确和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点与策略,包括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熟练朗读、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期望可以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积极开展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能力,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被小学语文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上,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高度的重视[1]。就当前小学语文所开展的阅读教学来说,虽然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很好的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质量,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未能达标,导致正常的阅读鉴赏无法开展,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质量。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升,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基于此,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现作如下的论述
        一、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合阅读教学的要求来说,为确保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必须要设计好一些阅读问题,通过设置阅读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去阅读,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十分大的裨益[2]。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阅读问题的设计。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为例来说,这一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课文中的语言细腻,所描绘出的画面气势恢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吟诵古诗,导入新课,即“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望江台-王在晋)”、“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浪淘沙-刘禹锡)”而后可以向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即“先按照自然段来阅读,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思想,而后再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来划分段落层次。”、“认真分析一些作者是怎样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描写具体的?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潮来时的声音有什么样的变化?”相信通过设置这些具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阅读过程中去。再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为例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借”呢?”、“从这一历史典故中,你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些问题均有着很强的思考性和探究性,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情境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熟练朗读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去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的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以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为了有效控制课堂时间,只是让学生阅读1-2遍,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课文,阅读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的去转变自己的角色,合理调整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朗读课文,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感悟。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匆匆》这一文教学为例来说,这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紧紧围绕着“匆匆”这两个字,巧妙的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就整篇散文的特点来说,语言优美,作者可以使用很多的排比句和对比手法来引出问题,将时间的流逝写的非常生动和感人。试想,这样优秀的一篇散文若是不让学生去反复的朗读,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一遍一遍的去朗读,尤其是要重点朗读散文的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相信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归纳出段落大意,并明确课文的主题。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为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即“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描写的生动形象的?”、“时间的流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朱自清先生可以描写的这样感人?”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去朗读课文,相信势必可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去读,也要鼓励学生去写,将读写结合起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3]。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均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诸多精美的句子,若是学生可以将这些句子积累下来,势必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提升写作能力。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均可以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去练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合理安排10-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来进行听、说、写的练习,确保可以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例来说,在引导学生阅读到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无私付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在课堂上来练习。待学生写完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来朗读,供其他同学来鉴赏。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欣赏每一位学生的随堂作文,因而教师可以要求将随堂作文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中,便于学生课后去学习和鉴赏。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是要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去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有足够多的阅读量时,才可以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需求确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为每一位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书籍。考虑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会缺少来自教师的指导,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更多的阅读技巧,尤其是向学生讲解精读和泛读的技巧,确保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为了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耐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整本书阅读,即抱着一本书去完完整整的阅读,教师可以定期考察学生的阅读效果,并给予阅读方式和指导。除此之外,课外阅读不一定非要局限于书本,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深入到生活中去,贯彻陶行知先生所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去阅读一些其他性质的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严格秉承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引导学生更好的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好的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从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熟练朗读、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这四个方面来着手,不断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鹤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20,17(3):111.
[2]双丛.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论述[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7):38.
[3]许蓝青.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研究,2020,3(10):83-84.
作者简介:马晓红,1971年06月,女,汉族,籍贯陕西延安,本科,一级,小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