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盘青花
[导读]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

        盘青花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大明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542827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文化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关键。但小学教学存在学生理解力不足,注意力易分散的客观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学方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质量。本文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善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构建

        受限于年龄因素,小学生的自律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够成熟,也因此老师的“投入”和学生的“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如果一味遵循传统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个人发挥,还耽误了学生培养文化能力的大好时机。为此,教师应结合内外因,分析语文教学当中的影响因素,不断加强完善不足之处,将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和有趣。
一、优化自身素养,学习先进经验
        在教学当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注重的一方,是学生学习之路的引导者。教师的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是影响有效教学的直接因素。教师是一份“思动”的职业,需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文化修养,掌握领域革新,以此来达到完善教学模式、加强有效教学的目的,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如实地开展从教素质自查。话虽如此,闭门造车也是不行的。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有不懂就问的好学精神,多向教育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借鉴、参考同行的教学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邀请其它语文老师旁听,指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课后积极改正,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要做到目标清晰,定位合理,能将知识、方法、情感等课程目标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行为中。
二、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分层教育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1]。学生之间的性格不同、思维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种种差异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同。有的学生可以在超过小学水平的比赛中超常发挥,有的学生却连及格都困难。碰到这种情况,语文老师一定不能坐视不管,将落后的学生边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当然,对于一个班30、40名学生的数量来说,因材施教要精确到个体是很难的,我更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将其划分成优等生、进步生、潜能生,积极开展语文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实践考核,通过实际表现来仔细研究每个层次的学生特点,从而制定符合他们大致情况的学习计划,促使其不断进步。
三、赞美与幽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
        适当赞美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不过公开、坦诚的赞美他人有悖于中国人的含蓄性格,不少人还会将赞美和谄媚混为一谈。事实上这是对赞美的误解,合理、真诚的赞美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和出色状态予以鼓励和赞美,那么学生将有很大可能把这种良好的状态继续保持下去;而如果对他们的优秀表现熟视无睹,甚至打击、批评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越来越差,还会挫伤部分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变得不再自信。

作为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是必要的;但教师在做好表扬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严格要求学生。比如说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可让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予以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幽默教学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生活实际情景为主的教学活动以及情景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解读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比如在认字教学中,我会把生字做情景解读,教学“爸”字的时候,我对学生说:“爸爸是家庭的保护伞,所以‘父’字的‘两条腿’完全盖住‘巴’字上,把整个家护得严严实实的。”这么一说,学生都笑了起来,认字时更积极主动,就连枯燥的填字作业他们也做得十分认真[2]。
四、重视技能训练,提升学习训练有效性
        虽然强调了课堂的趣味性,但不意味着要放弃语文学科当中较为枯燥的实践训练。临摹字帖、诗歌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 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是硬性要求,它需要的是扎实的训练和持久的耐力。学以致用的前提是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没有基础的学生读再多书也只能吸收浅薄的知识,言而无理、书而无言,无法充分应用学到的语文知识。所以不要瞧不起“灌输”教学,该训练的技能必须训练,该背诵的就要背诵,只是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方式、形式、手段上做出适当创新。比如借助科技,让学生在学校软件上进行背诵游戏,这会让他们在成功后获得更多喜悦。
五、培养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豪感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还应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语文课程中古文、诗歌、散文等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文人高洁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应当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意识地传承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尝试提升语文教学的仪式感,咏唱、手势、击掌、歌曲、动作或者放松练习都会对此有帮助,也有助于建立认同感。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吟唱,我们的吟唱不仅仅有“经典咏流传”节目里的诗词曲目,还会用自己喜欢的曲调进行自由发挥,往往一首诗词,学生们会唱出多个版本,这样的课堂是快乐的,也是有思考的,在吟唱中诗歌传承的经典理念一定会浸入学生的心田[3]。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多少字、多少诗。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力,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过去语文教学当中的“少、慢、差、费”现象逐渐被摒弃,语文教师应当在中国创新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语文收获的喜悦。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希望所有老师都能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让语文教学变得更生动、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构建与运用[J].名师在线,2019(07):74-75.
[2]张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学周刊,2018(27):121-122.
[3]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115-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