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图应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邓洁琼
[导读] 数学是一门集思维性、逻辑性和抽象性为一体的学科

        邓洁琼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青莲小学,广东省清远市511500
        摘要:数学是一门集思维性、逻辑性和抽象性为一体的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让很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陷入了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中,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如此,作为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从而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导致学生无法建立起“知识-问题”之间的有效连接,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本文以小学数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线段图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价值,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字:线段图;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小学数学也在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相对于传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带领学生逐渐建立起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从而将数学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应用类型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类重要题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是对传统题型的转换,是对学生逆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然,同样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应用意识,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寻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是提高学生应用题型解题能力的关键。而线段图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应用题型中的数量关系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类题型中的优势
        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解决问题”又是小学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题型,更是实现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帮助学生提高对此类问题解题能力。
        应用类题型作为小学数学中的常见题型,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对象。这类题型通常会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而将数量关系隐藏其中,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以往通常会以“就题讲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传授,或者单纯的从文字表面的意思去分析,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规律,一旦遇到新的问题,还是无从下手。
        线段图的出现,实现了文字向图形的转换,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在图形的辅助下,大量的文字简化为了几个线段,更易于被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受,同时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1]。
三、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线段图,提取问题中的隐含信息
小学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见所学知
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对问题的解决,首先就要确定问题是什么,即理解问题,从而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对问题进行描述,寻找到问题之间的数学知识或者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这类题型,并且这类题型通常会用大量的文字对问题加以描述,并将数量关系隐含其中,同时会给出一些迷惑性的信息,需要学生对文字信息进行分析、提取、重塑,最终才能建立起数学模型。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实现,而线段图就是最佳的解题工具。
        在遇到实际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线段图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问题中的文字用线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寻找到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比如有这样一道问题“美美和淼淼一起去吃肯德基,美美吃了30根薯条,淼淼吃的薯条数量是美美的2倍,问美美和淼淼一共吃了多少根薯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直接找到的信息是“美美吃的薯条数量”,但“淼淼吃的薯条数量”是属于隐含信息,而利用线段图就可以将隐含的信息提取出来,并且建立起数量关系的同时,将文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表示,更加的直观和具体,很容易寻求到问题的解决方案[2]。
        
        (二)利用线段图,建立数量关系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于针对所给问题提取出重要信息,从而
寻找到已知和未知信息之间的数量。而线段图的使用就是帮助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建立起相应的数量关系,这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根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题目,从众多文字中,确定已知和未知信息,并利用线段图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文字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或者数学等式,进而构建起数学模型。
        以具体问题为例“甲、乙两个班共有170本图书,甲班的图书数量是乙班图书数量的3倍多10本,问两班各有多少本图书?”面对这样的题目,大量的文字经常会让学生理不清头绪,找不准所包含的数量关系,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对题目进行有效信息的剥离,从而让数量关系更加直观、清晰的呈现。

        在绘制出线段图之后,学生能够很直观的发现题目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后续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线段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无论是那种题型的设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思
维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数形结合就是其中一种。作为数学中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即借助图形来实现对某种数量关系的描述,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简化。而线段图就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应用,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结束语:
        实践表明,将线段图应用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对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线段图的应用实现了数学教学中数字和图形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从大量、抽象的文字描述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建立起已知数据和未知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利用线段图的解题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卢艳.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 商情, 2013, 000(002):256-256.
[2] 廖君华.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 000(00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