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黄承志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结晶,

        黄承志
        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京族学校 广西防城港市 538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对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素养起到良好的培育作用。本文针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

引言:
        在我国对外交流日益扩大、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受到了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边缘化”的现象,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极为不利。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肩负着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教师应当注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意识与时代主人翁意识。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肩负的引导学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尤其重大。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科目具有较高的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对于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备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若教师不对这些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形象化、生活化、情境化处理,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科目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数学知识的人文性与趣味性,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有利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杰出智慧结晶,培养其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及爱国意识,让其自觉肩负起传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仅局限于过去的应试型人才,而是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升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时期旗帜下具备先进知识储备与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青少年。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多年影响,目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仍然遵循着过去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则较为忽视,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科目,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不过是素质教育推进下的“花架子”。因此,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首先应当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力求“以生为本”,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用来促进课堂教学的部分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不断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与个性特点,设计更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为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


(二)运用名人轶事,传授传统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一直领先于世界,例如,许多天文历法都是由我国古代人民计算出来的,而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轶事,为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当对这些名人轶事进行合理的运用,让数学传统文化教学更具说服力,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数学家的故事中体会到数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培养其精神品格。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中“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从小酷爱数学和天文学,尤其是对圆周率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经常为此废寝忘食,有一天晚上祖冲之在阅读《周髀算经》的时候,对书中的结论“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三倍”十分怀疑,便找母亲要了一根绳子,在天还未亮时便来到街上等待马车,在来了一辆马车后,祖冲之十分欣喜,运用绳子对马车车轮的周长进行了反复的测量,最终发现其周长大于直径的三倍,但不知其具体的倍数值。在之后的人生中,祖冲之参考了大量的文献,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反复的改进,终于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算出了更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让我国的数学成果领先了世界一大截。学生在听取祖冲之算圆周率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进取精神与杰出智慧产生崇敬感,并树立起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三)渗透传统对称之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在我国的美学文化发展中,“对称”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理念,我国的“对称美”文化历史悠久,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体现:苏州的园林、故宫的建筑、国画的绘制等等。“对称”在数学领域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例如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都具有典型的对称性,而88、22、3、8、0等数字也具有对称特点,教师可以将这些数学知识与我国传统“对称美”思想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数学科目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与文化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物品,如剪刀、蝴蝶、部分车的车标、京剧脸谱等等,并让学生对自己所能想到的轴对称物品畅所欲言,提升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效率,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为学生展现借用了传统“对称美”文化设计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故宫、苏州园林等,向学生渗透传统的“对称之美”,让学生在课堂中同时受到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其学习效果、提升其文化素养。
(四)认识传统计算工具,领略古人先进智慧
我国古代的传统计算工具蕴含着古人的杰出智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对学生进行一些计算工具的科普,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例如,我国古代常用的计算工具是珠算与算筹,这些工具在使用上还需要知道一些简化算数程序的口令,这些口令具有郎朗上口、短小精炼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有个简单的了解,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培养其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五)设计数学文化习题,体会传统文化价值
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中有大量的经典数学题目,对于一些符合小学数学知识的题目,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进行“鸡兔同笼”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让同学展开计算,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精妙的智慧的认识,提升其数学文化素养,增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并不乏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联系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科目的课堂教学时,应当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发掘与运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进行充分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推动学生更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瑞;.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J].文化产业,2019:69-70.
[2]耿淑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研究[J].才智,2019:123.
[3]李涛.小学数学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探析[J].读天下(综合),2019:0073-0073.
【作者简介】黄承志,1973.06.14,男,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大专。一级教师,从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