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营造德育氛围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钟玉珍
[导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钟玉珍
        惠东县白盆珠横坑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塑造小学生性格、培养小学生素养品德地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时期,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其中,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营造德育氛围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德育氛围;有效策略
引言
        受我国传统教育的不断影响,大部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小学生表现要求严格,却忽视了学生德育,不仅对班级管理效果产生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将“以人为本”观念和德育相融合进行教学,使德育在实际教学得到提高,引导小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生智力和思维发育处在整个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作为小学生的班主任,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角色,需要协调整个班级,令小学生听从教学指挥、跟上教学步伐、完成教学计划,并在此过程中维持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建立高效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健康端正的行为习惯,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有序地进行。因此,班级管理工作研究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整个班级的发展和进程,必须得到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在一个起步与定型的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也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在小学德育工作上担负着重要角色,需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小学生成长发育,约束小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小学生爱国情怀,使小学生懂得自爱,懂得爱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成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少年。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营造德育氛围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德育氛围
        在营造德育氛围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师生关系更加优化。因此,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有效的关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权威的存在,学生往往不敢在私下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而在此思想的影响之下,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被教师所吸引,并因此出现分神、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现实问题。在过去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往往占据着整体教学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听从教师的安排便可。而教师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很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无法从学生的角度上对相应的课程问题进行有效的思索。而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下,教师需要在德育教学中始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要充分突显出学生在整体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体的德育课堂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与辩论等诸多方式,使其自身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对其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避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类思想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不能采取打击的方式,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的辨别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各类德育教学知识,教师不能用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帮助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内化主观的知识点。
        (二)尊重学生,注重引导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管理单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从育人角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树立生本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能够在班级活动中发挥特长,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结合这一目标,教师应在班级推行民主管理,使学生逐步形成主人翁精神,能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如在班干部任选方面,采取民主选举方式,由学生推选出最令人信服的班干部。在选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并客观评价他人,学会汲取他人优点和克服自身缺点,从而实现自我改进。而对班干部来讲,这种方式也能使其获得较强的荣誉感,勇于承担责任,更加积极地为班级服务。在班规制定上,同样可以采取民主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计划制订、落实、检查等各个环节,使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而共同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生行为提供指南,促使学生融入班集体的同时,产生团结意识,实现自主德育。  
        (三)家校共同配合
        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之路的主要引领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渗透,不能忽略家长的教育作用,应促使家长投入学生班级管理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校外表现,全面掌握学生成长情况。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定期开展与德育观念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家长献言献策,促进学校德育观念的渗透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在活动中对彼此更加了解,教师从活动中总结相关经验,以此推动德育观念渗透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平等对话,深入交流  
        现代家庭中长辈对孩子较为宠溺,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甚至错误地认为“上学是为了父母”。出现这些问题,与家长未能平等地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有关,尽管家长常常顺从孩子的意愿,但实际并未真正与孩子进行内心交流,不了解也不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我和教师的小秘密”信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写字条的方式告诉教师,教师在负责保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通过与教师开展平等对话,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感受教师对自身的关爱,使师生距离不断拉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与家长联合开展德育工作,通过搭建家校共育平台,解决学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班级管理注入更多力量。从学生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长为优秀人才。
结束语
        对于德育教学而言,它需要在学生的小学阶段进行有效开展。从形成道德修养的角度而言,整体的道德判断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因此相应的教师需要开展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工作,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于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面度过,因此需要教师对班级内的德育氛围进行有效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优质的德育氛围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染。
参考文献
[1]杜永颜.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4.
[2]杨玉兰.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8.
[3]王立英,邓芳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读写算,2020(18):42.
[4]张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教育,2020(18):11-12.
[5]王杰.如何做好小学班级德育教育工作[J].好家长,2019(96):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