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雄胆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广西河池547199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发生着显著变化,而教育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迷失与内心的冲突,进而会出现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为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此,在高中阶段要特别关注学生德育的开展,针对高中生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有效途径,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立交桥的立体网络,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立交桥;三位一体
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德育如果割裂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而只寄希望于学校的话,则会使得德育成为孤立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不符合德育的开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面对新时代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立交桥,从而实现高中生全过程的道德修养。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立交桥的背景探析
学生的发展教育从来就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延续、多方面参与的教育网络架构。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来说,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进入了高中阶段就能够实现完全区别于初中、小学阶段的自我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呈现着之前教育的痕迹。当前,在我国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于学生德育开展的理论体系和规律探索还远远不够,导致进入高中阶段部分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也不容忽视[1]。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社会公德淡漠和缺失,由于多元价值的冲击,部分学生对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的判断时有存在迷茫和困惑,包括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感恩之心、爱护公物等方面的公德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学校制度,甚至是国家法律的意识淡漠,认为这些是束缚他们发展的“紧箍咒”,以不遵守这些“规矩”为荣、以模范遵守为耻,出现了旷课、打架斗殴、作弊、迟到早退等现象,甚至出现影响较为恶劣的恶性事件、暴力事件。再者,就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突出,由于传统学校教育,加之社会、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特别明确,特别是对以分数为代表的成绩关注度较高,就容易造成心理脆弱、厌学、沉迷网络等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些都需要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德育网络架构。
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立交桥的路径研究
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立交桥就要既分工明确,又要进行有效合作。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从学校教育和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两方面开展[2]。一方面从学校教育抓起,杜威曾说,教育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实践中进行积极引导,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而不是仅靠理论和课堂教育来完成德育的培养,要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到全学科的教育实践中,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首先,要营造浓厚的德育环境、氛围,学校要在软硬件设施上进行精心设计、规划,比如,在校园内设立德育的走廊,悬挂一些名言警句、模范代表、法律常识等;也可以组织相应的德育活动,包括法律讲座、亲子互动、专题的板报、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德育的氛围,养成道德、规范高尚的人。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都是标杆、榜样,教师就是“行走的德育标本”。为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努力在德育理论修养、教育方式、师生沟通等方面加强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德育的楷模。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互动、社会的联系。学校要掌握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家庭的不同来开展针对性的合作、互动,让学生在德育方面形成互补、一以贯之的良好局面。学校与社会也要开展常态化的实践联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德育落实落地,并内化于心、不断纠正,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共同向着培养身心健康、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人。
二是从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态家庭是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开展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家庭要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联系互动。首先,父母要时刻保持与孩子的联络,关心关怀孩子的学习、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探索学生发展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以身示范、以身作则。其次,家长要保持和学校的沟通互动,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充分结合学校、家庭两个教育阵地的积极作用。
三是从社会层面来说,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又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成长与社会割裂不了的。为此,社会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有力的平台、筑牢保护的体系[3]。首先,要净化校园周边的环境,清理整顿周边的网吧、饭店、KTV等娱乐场所,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再者,要加强宣传引导,不仅仅要开展道德、法治进校园活动,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道德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宣传中建立起内心的道德信仰。还有就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社会中违反公德、道德、法律的行为要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打击、纠正,确保整个社会的道德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生活、学习中的道德评价准则和标准,逐渐形成遵纪守法、爱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结语: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宝贝”“宝藏”,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呵护,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规范的道德行为而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宁光云. 新的教育环境下小学生德育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研究[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5):414.
[2]郑爱平. 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育实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实践研究[J]. 好家长, 2019(20):52.
[3]梁云.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 教育界:基础教育, 2019, 000(010):P.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