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实施“鼓励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江翠 江菲
[导读]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小学班主任需要紧密联结课本与实际,

        江翠 江菲
        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林村小学    537200
        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新德小学     537200

        摘要: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小学班主任需要紧密联结课本与实际,使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渗透进德育的影子。通过深入研究新教育视野下素质教育所表达的教学理念,小学班主任可以意识到在德育教育中运用鼓励赏识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探究了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实施鼓励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鼓励赏识
        引言:重视一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和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赞美或表扬,这样的行为就是赏识和鼓励。在小学生内心所反映的世界中,家长和教师是其当前人生阶段中的主角,而其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受到的鼓励和赞美会化为成长的力量,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鼓励驱动小学生遵从班主任制定的规章制度,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在班主任赏识的目光下,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明辨是非善恶的价值观。
        一、目前实施“鼓励赏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一)班主任未转变德育教育理念
        班主任是引领班集体、指导学生的关键人物。班主任不能紧跟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变化的新形势,依旧沿袭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固守旧有的德育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的阵地只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之上,或仍以命令、严厉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不平等的交流,将会使小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不利于班主任进一步在学生群体中推广德育教育工作[1]。
        (二)班主任未制定有效的策略激励学生
        由于未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小学班主任目前普遍仍以强硬的态度管理班级,不能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有效的鼓励策略。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和个体性,因此,对待每位学生的鼓励策略也应适应其自身状况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同时,班主任做好充分的记录和评价工作是有效鼓励策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
        (三)学生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德育实践
        德育教育不仅是口头上、课堂上的传授说教,更应该内化成小学生从心底对集体和祖国的热爱、对美好品质的深深向往。德育实践与德育知识相辅相成,才能使小学生完成由内至外的质的蜕变。然而,目前德育教育主阵营仍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没有将范围扩大至校园的层面,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打造荣誉墙、进行升旗仪式等活动进行德育实践,使德育教育缺失了实践的过程。


        二、开展实施“鼓励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多元化评价学生表现
        班主任在表扬学生时,应使用更加积极、全面的话术,不要只是敷衍地赞美小学生“做得很好”、“做得很棒”,而要直接点名学生表现优秀的具体行为。例如,小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良好,班主任可以点评:“作业字迹清楚、格式规范,下次再接再厉!”小学生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安静地自习,班主任可以表扬:“你们都非常自觉地遵守了纪律,真棒!”当鼓励的话语落实到小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之上,学生会感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被教师看在眼中,会更有动力地规范行为、遵守规则。同时,班主任可以在德育主题班会上开展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活动,并针对评价的结果鼓励小学生,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做出改变[2]。
        (二)用沟通与信任打开学生的心扉
        “鼓励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被表扬、被赞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中不断获得正面反馈,实现道德思想观念的转变。鼓励赏识策略之所以能够实施和发挥作用,离不开班主任平时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和了解。只有俯下身子平视学生,与学生进行恳切、深入的平等交流,将关爱学生、以德树人的观念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班主任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除此之外,班主任的信任正是“赏识”的另一种体现,小学生不能全面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做事和学习都缺乏自信心,急需班主任的肯定。因此,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接受德育的效果。
        (三)定期自省以达到激励效果
        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学生心底根植道德的种子,使其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坚守道德和基本素质,形成坚韧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的不滑坡使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长期存在,进而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应当定期组织学生自行分析总结过去一周自己在生活、学习上的表现,使学生从同一纬度评判自己的言行举止,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复盘总结,找准学习与生活中不妥当的态度和行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下定决心纠正错误、在新的一周奋发努力,这有效增强了学生完成德育任务的主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渗透在班级和校园的方方面面,小学班主任应当在管理班级时运用鼓励赏识的策略,驱动小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德育知识,并将德育知识化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进行德育实践,使整体的班级面貌变得积极阳光、焕然一新。鼓励与赏识策略的实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需要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融入温和、鼓励性的话语。
参考文献
[1]李小芳. 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实施"鼓励赏识"教育[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0(026):1-1.
[2]刘鸿. 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实施"鼓励赏识"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