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积彬
广西灵山县旧州镇上井小学 535400
近段时间,网络上相继曝出了出了一些诸如:“美国连空气都是甜的”、之类的“慕洋犬”及大肆诋毁英雄的“恨党国”之类的无耻之徒的言论,暴露了学校及家庭德育的“短板”。基于此,在今年3月初,我们选择了广西灵山县旧州镇上井小学进行学校及家庭德育调研。该校属离县城较为偏僻而学生人数多(一至六年级共有18个班、965人)、来源广(该校处于农村集市中,除本地学生外,很多外地来此经商的商户孩子也在此校上学)的农村小学。我们的调研以“明查(发放调查问卷)暗访(私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受访对象有老师、学生及家长。这样的调查结果较为真实有效。其基本统计情况简略分析如下∶(一)、学校能按课标要求开设了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二)、没开设有德育地方课程;(三)在周课时安排上符合课标要求(低段3节、高段2节);(四)、德育课程教师的配备情况∶1、学校没有专职德育教师;2、班主任兼任该课程的占72.8%;3、其他科任教师兼任该课程的占27.2%。
一、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明显问题: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尽管学校按要求开设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却存有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教学实施中课时未得到有效保证。学校在课程表上虽然按课标排课,但不少教师却将德育课时挪为他用,常改为语文或数学课。虽然县教研室每学期亦出题对语文、数学、英语、道德四科进行抽测督查,但重心是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只是顺带。在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在回答时称学校按课时安排开展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但在私下访谈中有近三分之二老师认为德育课时有挪为他用现象。2.德育教学走形式,任课教师对课程缺乏深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极少深入钻研德育教材,以至对课程的把握明显存在问题。
二、德育课程形同虚设和德育成效缺失的成因
1、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教学工作“德育为先”的口号人人知晓,德育课程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中却没有突显其位置。上级职能部门在学校教师配备过程中几乎都没有强调配备专职德育教师进行教学,学校多数是由班主任或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德育课成了“搭秤肉”。
2、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因学校只注重语数英教学质量的考核,所以教师,家长往往以语数英的成绩作为学生是否“好学生”的准绳,教师、家长.学生对德育的淡漠似乎已成为习惯了。
3、教师极少把精力放在钻研德育教材上,上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很差。有的老师只上半节德育课,余下时间则让学生做语文或数学作业。
4、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在反差。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许多家长重智轻德,只要孩子语数英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对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
三、反思与对策
1、学校应加大重视力度,打造业务素质过硬的专职德育教师
有条件的最好是为学校配备专职的德育课程教师,最好是由班主任担任德育课程老师,因为德育不仅仅是上课,还有平时日常行为的矫正和潜移默化,德育课程只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是由班主任担任德育课程老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一环。加大担任德育课程的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并给予德育教师与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同等的待遇,组织教师赛课、现场分析等。更新教师的德育理念,使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勇于改革,勇于进取、开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2、建立德育评价制度,加强德育督导
将班级德育评价作为教育成效的重要“硬件”。教育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成效的最佳导向,是各学科均衡、良性发展最为关键、最为首要的因素。(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完善对学校德育成效的督导评估制度,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德育课的评价指导力度。(2)、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形成家、校、社会合作评价体系。对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因此考核学生的德育课成绩,不能以试卷考试为唯一形式,也不能以卷面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以学生的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德育知识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学校要定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徳素质做出综合评价。积极推行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同时辅之以评语等传统有效的评价方式,形成以学生自评为主,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注重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生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十分反感,作为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贴近生活,并努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充分体验生活,学会做人。同时学校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德育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实验和创新,加大德育课教法学法的改革力度,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构建德育课程的信息平台,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探索,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指导师生开展网上徳育活动,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校本德育课程。
4、加强家、校、社区(村委)合作。德育工作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在学校内部,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班会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三线”“一面”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德育课程,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和理解。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宜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深化德育的必要性,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在德育课程中成长。只有家、校、社区通力合作,共同深化和拓展德育课程,才能大力提升小学德育课程的质量,营造育人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