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媛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砀城第三小学 235300
摘要: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角度出发,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如果在初期不能良好的掌握数学计算能力,会给数学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针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分别从兴趣、口算训练、加强笔算以及计算习惯四个方面出发,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最终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计算能力可以说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各个角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其基础,只有计算能力提高,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后的知识。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也针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掌握提出了相关规定,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得以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对于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计算是每个人需要必备的基础技能,但如何针对小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值得所有人进行思考。
1注重兴趣培养,激发计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任何数学知识,需要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为主。继而在进行计算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穿插口算比赛的方式,引导小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关系,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计算的练习。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针对《加与减》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基础知识讲完后,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计算,可以选择组织小竞赛的形式,对获胜者给与一定奖励。教师需要将小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小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为每个小组选择十道加与减的计算题,以轮流作答的形式进行比赛,最终观察哪个小组所选择的学生回答问题最多,即为比赛的胜利者。这样的比赛不但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计算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中的活跃情况,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感。
2提高口算训练,加强计算能力
据了解,口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较为基础的计算方式之一,学会口算计算,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需要借助计算工具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此作为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起小学生的口算训练情况,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分一分与除法》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生对于除法的口算能力,可以采用多种口算练习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口算兴趣。
课堂中教师以“找朋友”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将所有的除法算式与答案,分别写在不同的硬卡纸上,每一位小学生手里有一张硬卡纸,让小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但可以完成口头计算,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选择教师拿着卡纸,学生抢答的方式来进行游戏。
3重视笔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笔算知识的学习是计算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小学生由于粗心、马虎甚至是计算能力较低、对知识不理解等情况,常常在进行笔算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最终得出错误答案。教师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协助学生全面掌握笔算知识,而不是机械的进行操作,真实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促进对于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针对《除法》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自行准备计算小棒,让小学生随机拿出12根小棒,引导学生如果1根小棒可以算作一份,那么12根小棒可以分出几份?同样的如果2根小棒可以算作一份,那么12根小棒可以分出几份?以此类推,3根小棒和4根小棒按着同样的方式进行分类,最终学生可以理解1根小棒作为一份,12份小棒就是12根;2根小棒作为一份,6份小棒就是12根;3根小棒作为一份,4份小棒就是12根;4根小棒作为一份,3份小棒就是12根,这种学生自己动手的方式,可以将计算知识不再理论化,不但非常容易理解,还可以增加一定的乐趣。
4培养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日常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对于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减少马虎、粗心的行为。在审题中应该认真细心,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计算作业,并且随时进行检查,确保计算的准确率。同时在计算中重点注意数字的书写,做到规范有序,保持作业纸张的干净整洁,规范的进行书写可以有利于学生计算思路的完整,如果出现错误,可以随时找到错误的地方,及时进行改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不管是前期的审题,还是后期的解题,最终完成题目的计算,都应该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板书规整,干净整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应该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重点注意,对于每个小学生重点关注,及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加强训练,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号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再者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属于较为长远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的结合小学生自身情况,总结经验,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最终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晓甜.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34):88-89.
[2]杨清心.浅析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