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仕云
四川省广元市 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 6284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及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教师在组织学生落实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体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需针对如何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兼顾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教育;教育策略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并给予适当指引与充分关怀。作为体育教师,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加以锻炼,从而使其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形成坚韧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未步人社会,对自身及社会的认知并不全面,而体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肢体活动开展教学工作,如在长跑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身耐力情况,通过短跑则可了解自身速度等,掌握自身相关情况。同时,通过参加拔河、接力赛等团体性活动则能够使学生了解其他学生的优缺点并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其次,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中学阶段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再加上和外界环境隔离,使其适应能力逐步变差,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在体育课中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信任感,并通过团体性项目为学生建立有效的交流环境,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后,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心态的形成。在体育课中,学生可以借助体育运动的方式将积压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舒缓压抑、烦躁的心理,如通过跑步使心情放空,放飞思想。
2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每一名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对于事物的兴趣也有所差异,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继而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首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性格特点等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各项活动的参与热情,确保其优势得以发挥,并帮助学生之间彼此接纳,获得认同感与自信心。对于其中情况较特殊、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对其单独辅导,先挑选一些简单的项目练习,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带领其做一些难度不太高的放松性活动,可以充分伸一伸懒腰,或者高举双手,多重复几次该类动作,这样对于心情的舒展具有明显的作用。正如学生每天都做的广播操,其中的运动内容就包括全身肌肉的伸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舒展筋骨,缓解疲劳,同时也能够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而针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结合其实际情况做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运动,如跨栏及跳高等,逐步提升其自信心与成就感。
2.2增进沟通,开展思想教育
由于年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接受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尚短,其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及身体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加之该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较为敏感,对外界对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尤为在意,此外,学生平时在家多养尊处优,这些都不利于初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对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增进沟通并展开科学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的全面了解,包括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为其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而非一味退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使其明白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是在不断的尝试、奋斗与失败中逐渐形成的。
2.3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将其纳人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将考核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得每位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实力,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2.4通过竞技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为学生适当安排一些竞技类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与求胜心理,并且在团队合作项目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相互之间能够更好的相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克服自身狭隘思想,更好地融人到集体生活中。同时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以此为学生争取更多对抗竞争及相互协作配合的机会。这里一定要注意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中心而对各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了民主与合作的关系,促使学生积极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和配合,最终实现学生之间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比赛成绩应当认真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激励,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观念和协作意识。除此之外,充满团队合作氛围的集体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温暖、轻松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3结语
近年来,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愈加严格,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人才筛选的重要参考因素,初中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通过体育课为学生创作良好的自我提升机会,对学生心理素质加以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俊鹏,栾琨.浅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11-112.
[2]钱彬.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分析[J].体育视野,2020(0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