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辉
四川省崇州市怀远中学
摘要: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中的主要手段,在各个教学领域深受欢迎。集体备课让“个人的教学”模式向“集体的教学”模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的借鉴、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探讨,同时也促进了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发展。但是,集体备课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目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生”轻“学生学”、教师的风格与个性的丧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关注与改革。
关键词:集体备课 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变革策略
一、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集体备课是在校本教研下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织学科教师开展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备课、交流讨论教学等活动。现在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校本教研下的常态,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其目的是推进学校学科课程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在集体备课时成员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共同讨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难度,有利于推进教学进程。
二、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层面分析。第一,在教师成员之间存在年龄和教龄的差距,导致了教师之间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第二,集体备课变成了将教师个人的教案进行简单地组合,而没有进行相应的讨论与修改。第三,集体备课中的很多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甚至有教师剽窃他人成果,直接在网上下载相应的教学设计,根本不进行修改。这种行为是违背职业道德的,而且又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使得教学能力停滞不前,学校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从学生层面分析。第一,学生基础差异太大,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一致,导致了集体备课最终出现对于一部分学生不适用的现象。第二,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致,这样导致了开展集体备课很困难。第三,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接受新实物的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状,那么肯定会有事倍功半的现象。
从学校层面分析。评价方式太过于单一,在管理方面没有相应学科的领导进行专业化指导。学校忽略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逐渐地开放,学生的思维显得比较活跃,对于陈旧的管理方式可能不是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可能还会出现叛逆的心理,这样对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变革
首先要重新认识集体备课,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相应的模式。提出“钻研教材、个体初备(基础)、中心发言、集思广益(深化)、形成预案、二次备课(创新)、教后反思、理论提升(提升)”。[1]这种模式覆盖面相对广一些。有的集体备课模式是“独立钻研、集体研讨、教后反思、试点试教、集体商议、独立施教、个人反思” [2]还有一种模式:“首先选定课题,然后全组教师分头备课,再在一起共同研讨教案,彼此修改完善后,各自上课并互相听课,最后进行会诊或讨论。有的针对集体备课的一些不足,提出了 “主备试教”的集体备课模式。” [3]集体备课出现了多样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的多样化、教师的多样化、学生的多样化。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过分注重于集体备课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集体备课的真正意义: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使集体备课成为一种“机械的体操模式”,只要把流程走完,就算完成任务。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再次出现,进行深入的反思。
从思想方面进行加强学习,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学的升华,集体备课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是一种取长补短从而优化教学的平台,让学科成员潜移默化地、积极地、认真地加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中。对于教学的改善和教师的成长而言, “在集体备课中拿来用的只能是思想、精神、理念的制高点,牵涉到教学的具体细节应该是丰富而有变化的,应该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 [4]
其次从教师所面临的一些现象与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学科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积极探索。年轻教师可以借鉴教龄长的教师的经验和方法,反过来教龄长的教师要包容和接纳年轻教师的创新。针对每一个学科组,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使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定期进行考核总结会议,对于做的好的进行肯定和奖励,对于工作不够认真的进行批评与通报。支撑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个体能力,而是全体教师的团结合作,强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力和学科成员的聚合力,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生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变革,集体备课的最终结果不能形成一套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学就应该因材施教。不能拘泥于备课这种表层的活动形式,集体备课要求求同存异,彰显出每个老师的个性。同时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遇到的困难。思考学生能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避免出现教学比较多的是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老师制定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5]而是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去探索和学习的习惯。学科成员需要随时思考:学生适合这种教学吗?能否有更好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更大地进步?
最后从学校的发展来进行相应的变革,学校要深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6]在原有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保留好的教学策略,时时更新和改变阻碍教学有效进行的陈旧方案,让“教”和“学”相互促进,共同进行。不能出现重“教”轻“学”的现象,而且要让“教”和“研”同时并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参与学习研讨会议,培训机构学习、学术团体等多元化的途径。同时提供相应的专业杂志与专业课程,方便教师进行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并增强专业人员(优秀教研员、教育理论工作者、专家型教师)对集体备课成员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与引领,希望专业人员在引领方面做到不“越位”,而是做到“到位”。提倡高校与中小学进行协作,完善集体备课策略,进行更优教学。
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让教学生涯变得丰富多彩,让这种在校本教研下的集体备课成为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树国,常荣.改进集体备课操作方式,引领校本教研深入开展[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5 ).
[2]郑胤强.集体备课要 “实”[J].教育科研论坛,2006, ( 3 ).
[3]戚成林.主备试教:语文集体备课的新举措[J] .人民教育,2009,(24).
[4]屠素凤.关于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7).
[5]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福建论坛,2005,(11).
[6]蔡铁权.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