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汪渝
[导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渝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培基小学    362261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以及如何具体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渗透和落实成为了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一方面。为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其指导教学实践的相关方面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建构
        
        学科核心素养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能力,这其中既包含知识本身,也高于知识,是一种在特定学科学习和练习下所形成的相应思维,可以定义为一种能力或是品质。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首,而在教学实践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倾听和表达,也就是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其二是阅读理解;其三是写作与综合实践。首先,听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而表达则是对听的反馈,也有时候是对自我的表现,这二者既是学习方式,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其次,阅读。阅读体现为通过朗读与信息提取等方式来总结概括文本内涵与中心思想的能力,以此来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作者寄托于或是隐藏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是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最后,写作。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成果展示方式,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内化都可以通过写作来表现,教师也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习惯入手,引导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推动和促进综合的全面发展。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如何习得并良好地应用于实践便是思维能力提高和深化的过程。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等方面为重点,而这些方面又都可以有效地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还需要教师围绕实际学情出发,设计教学,以确保教学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及时更新,达成目标。具体来讲,思维能力目标的达成与语言的理解建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后者可以作为前者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比如一个人的表达清晰且具有条理性,那么他的思维逻辑一定很好。而反之,如果一个人说话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那么他的思维也一定是混乱的。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因此在各学科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那么在语文学科中,审美教育主要体现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在文学赏析中去由浅入深地品味和挖掘文本内涵,从而产生积极的兴趣,推动素养的健康和长久发展。

小学阶段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学鉴赏所带来的愉悦感等方面。
4、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的意识和态度。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既然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化底蕴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文化底蕴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积累,博览群书,提升自身文化魅力。
二、影响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
1、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种能力品质,也是维系学生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一个纽带。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特征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契合度,从根本出发,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建构性教学,即对知识的诠释,也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此外,教师还要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初衷,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升教师对核心素养认知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同样也有着系统性的特点,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虽方向明确,但也加大了教学难度,因此,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本目标之一,为之不懈奋斗。
3、完善专业结构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关系着最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素养结构做出相应地调整,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中完善自己。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所具备地不应该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教材出发去审视和思考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而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生成性资源的积累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教学智慧,使这些宝贵经验又反作用于教学当中,为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服务。
4、重视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阅读、记忆和背诵,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切实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选择他们喜爱或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快乐学习。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教师则可以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以维持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新鲜感。例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节选自经典名著的文本,就可以从当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刻画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带着对描写手法的疑惑,去到文中寻找答案。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等景物描写,则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写一写,画一画,学习不同文章中的不同描写顺序,感受各自的奥妙和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与其相对应的学科一样,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是学生成长发展路上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教师应当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根据听、说、读、写四种方式来灵活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新式教学手段,围绕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特征与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加以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西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56.
[2]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4-26.
[3]孙莹.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观察,2018,7(24):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