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妮妮
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镇中心学校 26451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高中衔接的重点。随着学生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的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点
首先,要衔接好学科知识点。
初高中衔接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在知识方面的衔接。对于初中阶段,知识点的数量相对较少,难度也较小,综合性也较弱。对于高中阶段,知识点的数量明显增多,难度性增大,综合性增强。对于这样的变化,就应该针对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加深和整合。
其次,要衔接好学科学习方法。
真正的初高中衔接,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方式方法的衔接。考虑到初中各学科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现实水平,教师通常会放慢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低容量下的“慢节奏型”,往往会进行重复性的巩固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就会存在很大的模仿性和经验性。
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科目和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节奏会明显加快,课堂教学更多的会是高容量下的“快节奏型”。高中课堂重视问题探究,注重严格的推理论证和数学思想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点
1.立足大纲教材,巧设导入,灵活变通,实行数学层次教学
在教学实际中,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培养问题意识,新旧衔接,重视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师衔接教学方法主要是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尤其是学生传递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顺利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数学核心素养很关键的评价指标。
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问题能让学生提出来的要让学生提,方法能让学生讲出来的要让学生讲。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低还是高,无论方法讲的有漏洞还是严谨,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都是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
3.重视自学能力,导学有度,课后落实,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开始教师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读,怎样找出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教师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自行做好“红笔”订正,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4.建构知识网络,重组整合,建立联系,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要揭示出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能与以前的知识、方法、规律等建立知识网络,或者是结构化知识体系,发展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二是要重视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把以前做过的题目,以某一恰当的线索进行重组,串题成线、连题成片,在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统领课堂主线,审视思考,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比如,我们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首先需要审视问题,在审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把问题进行“量化”和“简化”;再次需要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推理”; 最后需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进行“建模”和“讨论”。而“量化”和“简化”、“梳理”和“推理”、“建模”和“讨论”就是很常用的数学思想。
6.善于自我反思,及时总结,形式多样,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要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驱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