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型的探究与建构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 魏然
[导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魏然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四实验小学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汇报交流课这一课型主要是教师通过学生汇报读书成果的形式,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与效果。部编版语文教材倡导向课外阅读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于是,我们想通过汇报交流课的探索与建构,在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课概述
        汇报交流课是一种让学生展示、交流的课型。它是在学生对文本充分阅读,在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后,通过某种方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课型。这种展示可以是静态的,比如做手抄报、人物书签、人物身份证、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海报、美篇等。也可以是以语言为主的动态的成果汇报交流,比如班级开展小型辩论会、讲故事、闯关、课本剧等。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引领学生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文本人物的知音。
        汇报交流课不仅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交流沟通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思维碰撞,相互启发。
二、汇报交流课的基本流程及方法
        (一)汇报
        此阶段是针对本次课题中前三节课型(课外阅读梳理课、课外阅读质疑解惑课、课外阅读欣赏课)学习成果的展示。
        1、课外阅读梳理课的运用方法:
(1)目录法:引导学生观看书目的目录,从整体上了解书目的内容。
        学生在课外阅读梳理课上学习到这种“糖葫芦”似的故事结构,更能理清人物关系,便于我在教《草房子》一书的汇报交流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本书的故事内容。
        (2)找中心人物法:中心人物,即为故事的核心人物,是故事的线索,找到中心人物,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梳理故事的内容。
        在教学《草房子》一书时,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中心人物“桑桑”,串联故事。
        在教学《三国演义》时,人物众多、战争众多、情节众多,找中心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梳理课上,老师教授学生找到中心人物“诸葛亮”,按照“诸葛亮出茅庐前”“诸葛亮出茅庐后”“诸葛亮病逝后”将内容繁杂的故事分为了三个阶段,同时穿插不同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繁杂的故事变得清晰明了。课后教师“以刘备为中心人物”作为作业让学生再梳理故事,学生心中明确目标,故事就变得简单。在汇报交流课上,学生以刘备为中心人物,按照“刘备创业阶段”“崛起自立汉中王”“败落之后”将刘备生平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构梳理、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小结的方式,故事的脉络走向更加清晰,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课外阅读质疑解惑课的运用方法:
        (1)从文章的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提出疑问,敢于质疑。
        学生在质疑解惑课上学会了从题目进行质疑,在《三国演义》汇报交流课时上,自然会对“演义”提出质疑,什么是“演义”。学起于疑,学生从题目进行质疑,并运用自己搜集的相关信息解惑,提高了学习能力。
        (2)抓住矛盾点进行质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矛盾才会更有意思,才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与他错用马谡形成矛盾点,《草房子》中秃鹤最讨厌别人议论自己的光头却主动要求在表演中扮演秃子……学生多关注矛盾点,才能进行深入思考,体会人物内心发真善美,深化了文章内涵。
        (3)在比较中质疑:比较,才能知轻重,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华容道义释曹操,两次“义”举的比较,让关羽人物形象更突出。


        3、课外阅读赏析课的运用方法:
        (1)品读法:品读,就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深读,对文本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品评鉴赏,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有修辞手法、有感染力的句子进行品读,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书中美好的境界。
        学生在赏析课上学会了品读美文美句,在汇报交流课上,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中的大量的描写景美的句子,学生自然能通过品读感受油麻地的美及乡土人情的美。法布尔笔下的《昆虫记》的大量描写各种昆虫外形的语句,学生也能品读出不同昆虫的差异及品性。
        (2)内容分析法:即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内容分析,可以是对文章中修辞手法、感情色彩、标点符号、描写方法等多方面的分析,可以有多个切入点。这需要学生对文字有较强的敏感能力和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字、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敏感性。
        在《三国演义》汇报交流课中,学生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者在关羽、张飞等人在外貌描写中的品性。在《格林童话》汇报交流课中,赏析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描写表现小红帽善良的句子,逐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3)人物、事件分析法:人物与事件贯穿文章的始末,人物的选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和行为,赏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品性。
        学生在赏析课上学会了针对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在《三国演义》汇报交流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书中的主公、武将、谋士、各种计谋等分类进行赏析,品评人物、事件,说出自己的看法,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演读赏析法:是将学生的表演与朗读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赏析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读文本,比如做动作读、表演读,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方式类似于“课本剧”,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演中品析,以此使学生对文本达到更深层次理解。
        在《格林童话》汇报交流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小红帽》的情节、《白雪公主》的情节,在角色扮演中,人物的真善美自然就品析出来了。
        (二)交流
        交流,是在老师或者“小老师”的引领下,师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同学读完了书,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都有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让师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深意。
        1、讨论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为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探讨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言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讨论后,教师要做好总结。
        在教学《三国演义》交流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刘备是真正的英雄吗?”“诸葛亮算是成功的政治家吗?”通过班级内的小型辩论会,正反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2、提问提升法:这是教师在学生掌握文本相关知识之后向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方法,师生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从而获得更新的知识,提升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
        在《三国演义》交流环节,我提问学生“诸葛亮让世人真正折服的是什么?是他的神机妙算还是为刘氏政权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云长最受人称道的是什么?华容道上为何放了曹操?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为的是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了解三国人物背后的“忠义”!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还是一门有待探索和实践的课程,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定会让学生在书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之《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汇报交流课型的探究与建构》的成果,课题立项号:2019DZZD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