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寿县广播电视大学(寿县教师进修学校) 安徽 淮南 232200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绪能始终跟着教师走?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以趣促学,搭建一个共享式的课堂学习平台,努力构建一种师生共情相生,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真情课堂,不失为良好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情激趣共情相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构建一种师生共享的课堂境界,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教师这“平等中的首席”,既是引导者也参与者。老师与学生不断地产生思想共鸣,把教与学升华为师生心灵的沟通,那么课堂也将是师生共情相生的魅力课堂。
一、提高修养,倾注真挚的爱生情
教师的工作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完成工作角色的任务水平,更重要的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赞美学生、期待学生;同时还应该包括约束学生、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影响学生。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激发内在的学生情
1、激情导入,以情诱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导入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她)们的兴奋点。
2、深情美读,以情煽情
我国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美读法”,即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品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3、精心设境,以情造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在语文教学中,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我将歌曲与诗词讲解结合在一起,《如梦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可以用王祖贤的《寻寻觅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用邓丽君的《水调歌头等》,自去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开播后,大量的经典诗词以流行歌曲形式全新的演绎出来,我在上课时便适时将这些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青玉案.元夕》、《琵琶行》等课的教学,学生非常喜欢,每次都会跟着动情的唱起来,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达到高潮。还有在教授戏剧时,我都会让学生排练小型课本剧,并当堂进行的戏剧表演,评选出优秀剧组给予表扬和加分奖励,也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三、钻研教材,挖掘丰富的作者情
1、选准动情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我与地坛》中母子之间的挚爱亲情,《窦娥冤》中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都可作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地能“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2、品味关键句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项链》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项琏》)这是莫泊桑对玛蒂尔德艰难跋涉的人生足迹所发出的深沉喟叹。这个感叹句子,不仅饱含着作者对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而且也道出了作者借助主人公戏剧性的生活史所表达的深刻主旨——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体味作者莫泊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心态,体味小公务员出身的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酸楚的人生感触。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字句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做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3启发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来丰富补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学生可触摸到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授《我的母亲》一课时,当学生读懂了文中那伟大而又朴实的母爱之后,我适时发问:我们的母亲有与文中母亲类似的地方吗?一句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或凝目沉思,或低声交流,很快便举出了大量的事例说明自己的母亲和文中母亲的类似之处;由此,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并且将这些情感进行迁移,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同时得到感同身受的教育。
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教师应该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努力发现走进作者和学生的情感世界,掀起他们共鸣的涟漪,并与学生一起共享这些美好的情感,努力将师生双方的情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走进学生的心灵——构建“心灵感应场”,达到师生知识的共享,情感的交流、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去创造和分享真正的教育,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学坤徐武汉魏星.语文的魅力(TB)[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郑先猛."荡""击"相生展魅力[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6):30-31.